你要是问村里的王大爷,他准能给你讲半天——王大爷今年82了,1958年

叙白呀嘿 2025-10-21 10:55:52

你要是问村里的王大爷,他准能给你讲半天 —— 王大爷今年 82 了,1958 年的时候跟着他爹盖过家里的老瓦房,那土砖啊,真是一捧土、一瓢水、一把麦秸,自己一点点踩出来、做出来的,哪像现在,想买红砖直接去砖厂拉,省事得很。 那会儿做土砖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按部就班来,一步都不能错。选土就得先费番功夫,不是随便挖块土就能用。村东头那片黄胶泥最好,看着土黄土黄的,攥手里能成团,扔地上“啪”一声散成小块,不黏手也不沙,我们叫“筋骨土”。要是挖着淤泥土,黏糊糊的,晒干了硬邦邦,一下雨就酥;沙土更不行,散得跟沙子似的,垒墙站不住。 土挖回来,先得“过筛”。用竹编的大筛子,我跟我哥一人拉一头,把土倒进去晃悠,小石子、草根都得筛出来,要不土砖里有疙瘩,烧出来不结实。筛完的土堆院子里,跟小山似的,得晒上三五天,让太阳把潮气晒透,晒得“蓬蓬松松”的,抓一把能从指缝漏下去,那才叫“干爽”。 和泥是力气活,我爹那会儿光脚踩前头,我跟我哥在后头用木锨翻。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稀得站不住,少了硬得踩不动。得一边泼水一边踩,我爹喊“加瓢水”,我就赶紧舀一瓢倒上去,他光脚在泥里“咯吱咯吱”踩,泥溅得满腿都是,脸上也沾着泥点子,跟个“泥猴”似的。踩一会儿得撒麦秸,前一年收麦子攒的,铡成寸把长,撒进去跟泥拌匀,就跟现在盖房放钢筋一样,土砖干了才不容易裂。 踩好的泥得“醒”半个时辰,跟发面似的,让土和麦秸吃透水。然后就是脱坯,模子是我爹用杨木做的,长方形的框,长一尺二,宽六寸,高四寸,四个角钉着铁钉子,底是空的。脱坯时得在地上铺层细沙土,防粘,把模子放上去,我爹用木榔头铲一大块泥,“啪”甩进模子里,再用抹子把表面抹光,边边角角都得压实,要不干了会塌角。我那会儿才十五,力气小,只能帮着递模子,看我爹脱坯,一下午能脱两百多块,累得直喘气。 脱好的坯得晒,这可是“看天吃饭”。刚脱的坯软乎乎的,得码成“人”字形,一块斜着靠一块,留缝通风。太阳不能直晒,得用秫秸帘挡着,要不表面干太快,里头还湿,容易裂。头三天得勤翻,早上翻一遍,下午翻一遍,翻的时候轻手轻脚,跟端鸡蛋似的,一不小心就“咔嚓”裂个缝,那这块坯就算白做了。 有回脱了三百多块坯,后晌突然变天,西边黑云压过来,我爹喊“赶紧盖”,全家都往院子里跑,拿席子盖,用木板挡,我跟我哥抱着坯往屋檐下搬,手都磨红了,还是淋了半湿。第二天一看,有四十多块坯底软了,没辙,只能铲了重新和泥。我爹蹲那儿抽烟,半天说一句:“做啥都不容易啊。” 就这么起早贪黑干了小半月,才攒够盖三间瓦房的土坯。后来拉到砖窑烧,烧出来的土砖红扑扑的,拿起来沉甸甸的,我爹摸着土砖笑:“这砖,能顶五十年。”可不是嘛,现在老瓦房还立着,墙根儿都没歪,就是顶上的瓦换过两回。现在年轻人哪见过这个?想买砖直接去砖厂拉,红砖头方方正正,省事是省事,可少了那会儿一家人攥着泥、流着汗的劲儿了。

0 阅读:24
叙白呀嘿

叙白呀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