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俄籍图瓦人说自己不是蒙古人让很多蒙古族不能接受了?其实,布里亚特人,图瓦人,卡尔梅克人,雅库特人,都不认为他们属于蒙古人,而且他们很在意这一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要说起俄罗斯境内那些长得和蒙古族挺像的民族,比如布里亚特人、图瓦人、卡尔梅克人、雅库特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不都蒙古人一家吗?可真要是你这么说,人家还真不乐意听。尤其是图瓦人,哪怕有人夸他们像蒙古人,他们都得解释一句:“我们不是蒙古人,我们是图瓦人。” 这话一出来,很多蒙古族人就有点不理解,明明历史上都曾是成吉思汗的部下,怎么现在就划清界限了?其实,这里面的故事一点也不简单。 要搞懂这件事,得先翻翻老黄历。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许多民族都被征服过,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雅库特都算在内。那时候他们确实受蒙古统治,但更多是被征服的身份,不是什么“亲兄弟”。 蒙古帝国一散,这些地方各自过上自己的小日子,有的反抗过,有的投靠过别人。时间一长,跟蒙古的那点关系就越来越淡了。 比如布里亚特人,他们住在贝加尔湖那一带,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民族之一。后来卫拉特人又压他们一头,日子不好过。 等到十七世纪俄国势力东扩,哥萨克人来了,带着枪炮和贸易,布里亚特人一看,俄国人比卫拉特人靠谱多了,于是开始靠向俄国,还帮着他们对抗蒙古部落。 从那以后,他们的生活、语言、文化都开始往俄国那边偏,跟蒙古人渐渐走远。 图瓦人的经历也有点类似,但他们的根子其实更偏突厥语族。虽然历史上被蒙古统治过一阵,但他们一直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信仰。清朝时名义上归中国管,但地方上基本自成一体。 后来清朝一垮,图瓦上层主动靠向俄国,开始现代化建设。到了1944年,图瓦正式并入苏联,从那以后他们的身份认同就完全变了。 反抗蒙古的历史、靠向俄罗斯的发展,这些都成了他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也难怪他们一提身份,总要强调自己不是蒙古人。 再说卡尔梅克人,他们倒是货真价实的蒙古后裔,是当年的卫拉特蒙古分支。十七世纪时,他们一路迁到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建立了卡尔梅克汗国。 可几百年下来,跟俄罗斯人混得越来越熟,语言、信仰、生活方式都变了。他们信佛教没错,但也沾上了东正教的味道。 现在的卡尔梅克人早就不把自己当成蒙古的一部分了,他们觉得自己是独立的民族,有自己的传统和信仰。 雅库特人就更远了,他们本来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为了躲蒙古的扩张,往北迁到寒冷的勒拿河流域,靠驯鹿、打猎和渔业为生。后来被俄国纳入版图后,他们和蒙古人的联系几乎就断了。 雅库特人讲的是突厥语,他们的史诗《奥隆霍》被联合国认定为非遗,那些内容和蒙古史完全两码事。你让他们承认自己是蒙古人,他们反而觉得你不懂他们的根。 这些民族跟蒙古渐行渐远,光靠历史说不清楚,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更能说明问题。 布里亚特语和蒙古语虽然沾点亲,但口音、语法、词汇早就分道扬镳。图瓦语压根不是蒙古语,而是突厥语。卡尔梅克语虽然保留了部分蒙古语成分,但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年轻人更多讲俄语。雅库特语跟蒙古语就更八竿子打不着。 信仰上更是五花八门:布里亚特人信佛也信萨满,图瓦人崇拜腾格里神,卡尔梅克人佛教里夹着点俄式宗教元素,雅库特人则崇拜自然神灵。你说他们是一家,他们自己都找不到共通点。 再加上生活环境差异也很大,布里亚特人多住森林地带,早早定居下来,盖木屋、种地、做手工,生活节奏比蒙古草原人慢多了。图瓦人虽然也摔跤赛马,但他们更看重喉音唱法——呼麦,这种音乐成了图瓦文化的代表。 卡尔梅克人过春节叫“察干萨尔”,但庆祝方式跟蒙古的“白月节”完全不一样;雅库特人那边一年四季都是雪,他们的节日、食物、服装都和蒙古草原文化南辕北辙。 除了历史和文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政治。十七世纪起,俄罗斯东扩把这些地区都纳入了版图。到了苏联时期,搞了个“民族化政策”,鼓励各民族用自己的语言、建自己的自治共和国。 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雅库特都有了自己的旗帜、学校、宪法,看上去挺自由,实际上也在苏联的控制下。但这政策有个意外的结果——他们的“非蒙古身份”反而更稳固了。 苏联还担心他们跟蒙古国走得太近,搞“泛蒙古主义”,所以刻意在教育和宣传里强调他们的独立性。时间久了,他们也就更认同自己是“俄罗斯大家庭”的一员。 从根本上讲,民族身份不是血统定的,而是生活和选择定的。 布里亚特人、图瓦人、卡尔梅克人、雅库特人早就把自己的命运和俄罗斯绑定在一起,他们的语言、教育、经济体系全都在俄罗斯那套框架里发展。 你要他们再回头认“蒙古人”这个身份,他们会觉得那是别人强加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
为何俄籍图瓦人说自己不是蒙古人让很多蒙古族不能接受了?其实,布里亚特人,图瓦人,
不负赋墨尘
2025-10-19 19:48:26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