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警告: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纽约时报今

不负赋墨尘 2025-10-19 16:48:01

美专家警告: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纽约时报今天刊文,表示中国的出手表明,中国认为自己非常的自信,而且有实力,谁料美媒话锋一转援引专家观点表示,中国应该担心的是出招过猛,政府官员对特朗普会发起的强烈反击估计不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要理解这个问题,先得看美国的动作。特朗普第二任期一开始就喊着“美国优先”,制定了《公平与对等计划》,并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   4月初,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34%的关税,随后在短短几天内迅速将关税堆到145%,还计划再加码。   表面上,美国是想通过这种高压手段压制中国,让中国感到压力巨大。但问题是,这些关税虽然数字吓人,但对美国自身也带来了不小的副作用。   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立刻上书白宫,说这会让美国消费者多掏20%的钱。农场主和制造业也被迫承担额外成本,而美国国内通胀、就业数据也受到影响。   反观中国的应对,可谓算尽了利弊。中国的反制从来不是盲目出手,而是有规划、有策略、有底线的精准操作。   比如在关税拉锯战中,中国几乎每一步都踩得非常准:在日内瓦会谈中,双方同意把关税降到30%和10%,到了斯德哥尔摩会谈,又暂缓24%的关税,为期90天。   每一步都既给对方压力,又保证自身不会吃亏。这就是所谓的“知彼知己”,而不是低估对方的能力。   更让美国紧张的,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举措。稀土是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中国掌控着全球70%的开采量和90%的加工量。   最近,中国对美国实行出口管制,覆盖了包括钐、钆在内的12种关键元素,还引入了含量追踪和股权穿透审查,精准卡住美国新能源、国防等产业的供应链。   这种操作,既显示了中国的实力,也说明中国的反制并非莽撞,而是精准评估了美国的软肋和应对能力。   美国的反应就显得很矛盾,一方面,特朗普高喊要加征100%关税,限制技术出口,试图压制中国;另一方面,美国财政部长和部分官员又出来“降温”,声称双方已经有实质性沟通,可能不会真正实施全部关税。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国内的企业和消费者承受不起这种压力,最终不得不降低关税,调整策略。这就说明,美国所谓“全面报复”,其实存在局限和内在矛盾。   除了关税之外,中国在港口收费、对美资企业反制等方面也都体现出精准性。例如,针对美资持股25%以上的船舶收取港口费,用美国熟悉的规则反制美国自身。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说明中国反制已经从过去的被动回应,变成主动设定规则。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通过技术自主、产业链完善和多边合作,逐步削弱美国的垄断地位,推进全球经济多极化。   从战略角度看,美方专家所谓“中国出招过猛”,其实是一种心理反应。美国习惯了自己处于全球霸主地位,突然遇到中国精准反制,会感到不适应。   但实际上,中国的策略是有理有据的:它既避免激化矛盾,也确保每一步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并且最大化地打击美国的痛点。   例如,在农业领域,中国对大豆、玉米加税,精准打在特朗普的票仓上,而在高科技领域,通过稀土和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影响美国核心产业链。   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国博弈中谁掌握了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谁就拥有主动权。美国自认为依靠关税和技术封锁能压制中国,但中国通过自主研发、高科技突破、精准规则反制,逐步掌握了主动权。   这不仅让美国在施压时受到限制,也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美国在台湾、贸易和高科技领域的动作,虽能制造声势,但实际效果有限,而且一旦国内经济压力增大,政客们就会被迫妥协。   美国的所谓报复能力,再强也受限于国内经济压力和盟友分歧,而中国的自主创新和规则设定能力,则让未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以说,这场博弈中,中国已经从被动回应走向主动布局,用实力和智慧回应了外界的各种“担忧”,为国家发展和民生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0 阅读:0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