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完全封死对美国稀土和永磁体的出口,但世界其他国家的需求该卖还得卖,但如何保证稀土和永磁体不变相流进美国的国防工业供应链? 核心是把产业链的“阀门”和“追踪器”都攥在手里,从政策、技术到产业根基层层设防,让想绕道的人没缝隙可钻。 首先得看政策层面的硬约束,2025年10月商务部连发的两道公告已经把规矩划得明明白白,不光是直接对美出口的物资,哪怕是境外企业用了中国原产的钐、镝这些稀土,加工成永磁体后价值占比只要超过0.1%,再出口就得拿中国的许可证,等于给所有含中国成分的稀土产品上了“身份证”。 更关键的是公告直接点名,向境外军事用户出口原则上不给许可,美国国防工业要想通过第三方拿料,第一步就卡在了许可审批上,毕竟没有企业敢冒着失去中国供应链的风险伪造最终用户信息。 技术上的溯源手段更是让“暗度陈仓”难上加难,赣州的国家钨与稀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早就布好了局,现在已经有127项稀土全产业链溯源能力,还制定了《稀土永磁测量线圈校准规范》这类省级标准,能精准检测出每批稀土的成分特征和生产轨迹。 之前国家安全部就警告过,有些国家的承包商想靠伪造标签、虚报成分把中国稀土弄出去,但现在这套溯源系统能像“指纹比对”一样识别出物资来源,哪怕是混在其他国家的矿料里,只要含中国稀土的“基因”,一测一个准。 而且不只是成品,从开采用的设备到冶炼用的辅料,现在都在管制范围内,等于从源头就给稀土供应链装了“监控器”。 产业本身的护城河更让第三方转口成了赔本买卖,中国握着全球85%的稀土加工产能,澳大利亚就算有矿,也得依赖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化工原料。 澳洲的莱纳斯公司花大价钱挖走中国技术团队,在马来西亚建工厂,折腾半天也只产出25公斤高纯度氧化镝,还花了整整两周,而中国企业一天的产量就是它的五倍多。 更要命的是成本,中国冶炼氧化镝的单位成本能压到5美元每公斤,莱纳斯那边因为产业链不完整,原料要从西澳运,加工在马来西亚,封装还得找第三方,成本直接飙到12美元以上,要是再转口给美国,加上运输和风险成本,根本没有市场竞争力。 这就意味着第三方企业就算想当“中间商”,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扛住亏本的压力。 技术出口的管制更断了“另起炉灶”的可能,现在不光是稀土产品,连钕铁硼、钐钴磁体的制造技术,甚至生产线的维护、升级技术都不让随便出口,美国想扶持盟友建替代产能都没门路。 莱纳斯的工厂就是例子,就算挖走了工程师,没有中国的萃取溶剂配方和设备匹配算法,生产线根本稳定不了,他们用的商用溶剂分离效率比中国的低30%,同样一吨矿石,中国能提1.2公斤镝,他们最多出0.8公斤。 没有稳定的量产能力,第三方根本没法给美国国防工业持续供货,毕竟F-35战斗机这类装备需要的稀土永磁体,既要求纯度稳定又得保证规模供应,靠莱纳斯那点“样品级”产能,连塞牙缝都不够。 美国自己的供应链短板也让变相流入难成气候,Govini的研究早就指出,美国军方75%的武器关键部件依赖中国稀土,他们想建自主供应链,可从矿山开发到冶炼加工,没个十年八年根本起不来。 现在中国又把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也纳入管制,等于连“废料回收”这条后路都堵上了。 那些想靠转口赚差价的国家,一边要面对中国的许可证核查和溯源检测,一边要承担被美国催单却供不上货的风险,更得担心一旦被查出违规,直接失去中国这个最大供应源。 毕竟中澳贸易额一年就有3270亿澳元,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为了帮美国偷运稀土,砸了自己的经济饭碗。 说到底,这套管控体系就像一张“立体网”,政策是经线,技术是纬线,产业优势是网底,不管是第三方转口、技术偷学还是产能替代,都得在这张网里打转。
中国完全封死对美国稀土和永磁体的出口,但世界其他国家的需求该卖还得卖,但如何保证
静闻稻香意韵绵
2025-10-14 00:30:32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