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华国锋,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被一名家长询问道:“你贵姓?做什么的工作的?华国锋的回答令人十分敬佩,而后他的一个行为,更是轰动了整个校园,那么当时发生什么呢? 那是1974年的一个下午,北京166中学的家长会上坐满了工人和干部。一位身穿普通中山装的中年人坐在后排,旁边的家长随口问了句职业,他只说了六个字。当他站起来发言时,全场才知道这位低调的父亲是谁,而他接下来做的决定,更让在场所有人震惊不已。 华国锋原名苏铸,1921年出生于山西交城县,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时改名华国锋,取义于”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1949年南下后在湖南工作二十余年,1973年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到了1974年,他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但生活作风依然朴素。 1974年春天,北京166中学召开高三毕业班家长会,华国锋的小女儿苏莉在这所学校就读。那天华国锋拒绝了司机开车接送,自己步行来到学校。他穿着一身普通的中山装,早早到达教室,选了后排的座位坐下。旁边是一位刚从工厂下班赶来的工人李德茂,两人开始聊天。 李德茂问起他的姓氏和工作,华国锋只是平静地回答说自己姓华,还在课桌上用手指写下这个字给前排没听清的家长看。当时教室里的家长们都是普通职工,谁也没想到这位衣着朴素、态度和蔼的中年人会是中央领导。 家长会开始后,老师介绍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说这届毕业生将被分配到平谷县插队。这个消息让很多家长忧心忡忡,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沉重起来。平谷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吃不了那份苦。 当老师征求家长意见时,教室里一片沉默,没人愿意第一个发言。这时候,华国锋从后排站起来。他的发言直接而坚定,表示支持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认为这是国家需要,也是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他还特别说到,自己家里几个孩子前面都已经下乡了,就剩小女儿苏莉还在城里,这次她也应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农村锻炼。 这番话让在场的家长们既惊讶又敬佩。李德茂这才明白身边坐的原来是华国锋委员,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其他家长也纷纷鼓掌,原本压抑的气氛有所缓解。在华国锋的带动下,不少还在犹豫的家长也开始表态支持孩子下乡。 家长会结束后,学校领导和老师围上来,想给苏莉特殊照顾,要么让她留在城里安排工作,要么分配到条件好些的地方。华国锋当即拒绝了,态度温和但立场坚定,说政策对所有学生都一样,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就搞特殊化。他说完转身离开,依然是步行回家,拒绝了闻讯赶来的汽车。 这件事很快在166中学传开,成了师生们热议的话题。大家都说这位中央领导真是平易近人,对子女要求也严格。后来苏莉按照统一安排去了平谷县插队,在农村度过了几年时光,学会了干农活,体验了农民的艰辛。 华国锋本人早年在湖南工作时就经常下乡蹲点,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他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规定自己的子女必须和普通人一样,不允许因为家庭出身享受特殊待遇。他的四个孩子都姓苏而不姓华,因为华国锋是化名,苏才是本姓。这几个孩子后来都在普通岗位工作,长子苏华在空军服役后退休,次子苏斌毕业于国防大学,两个女儿也都是普通干部。 1981年,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职务。退下来后,他在北京西郊的小院里开辟了葡萄园,把大量时间投入园艺劳作。早在1983年,他就专门到北京郊区多个葡萄园学习种植和管理技术,院里最多种过五六十个葡萄品种。每到收获季节,他不仅让全家人品尝,还送给部队战士。 晚年的华国锋生活平静而规律,偶尔会到庙会上走走,但总是戴着口罩和帽子保持低调。有熟人认出来打招呼,他就关心对方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妻子韩芝俊对他的日常起居照顾得很细致,因为他患有糖尿病,她严格控制他的饮食,每餐主食都精确计算分量。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因病去世,享年87岁。此后韩芝俊更加低调,但依然保持着温和待人的态度。院子里那些华国锋亲手种植的葡萄藤依然在生长,见证着这个家庭的岁月变迁。 从拒绝特殊照顾到让女儿下乡锻炼,华国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以身作则。那个年代的家长会上,这位中央领导的选择让人看到了真正的担当。您觉得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197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华国锋,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被一名家长询问道
熹然说历史
2025-10-10 23:46:14
0
阅读: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