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最大的错不是招安,而是灭了方腊。方腊不灭,朝廷不敢动梁山,因为腾不出手来。就像司马懿放诸葛亮一马,司马懿明知道是空城计,还是放了诸葛亮。 《水浒传》里,宋江带着108将接受朝廷招安。 朝廷给梁山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征讨方腊。 宋江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征讨方腊这一仗,梁山付出了惨重代价。 前后共有59位好汉战死,另有十几人因伤致残或出家。 排行第七的霹雳火秦明战死在方腊手下。 双鞭呼延灼、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这些响当当的人物,不是死就是伤。 最后一名金毛犬段景柱也没能活着回来。 108将出征,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三十几个人。 征讨田虎、王庆的时候,梁山损失都不大。 唯独方腊一战,几乎把梁山的班底打残了。 很多人说宋江糊涂,接受招安是昏招。 其实招安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灭了方腊。 方腊起义和梁山起义性质一样,都是反抗朝廷,在南方闹得轰轰烈烈,朝廷必须派兵镇压。 梁山在北方占山为王,朝廷也得分兵应对。 只要方腊还在,朝廷就腾不出手来对付梁山。 这个道理就像司马懿对待诸葛亮的态度。 《三国演义》里有个空城计的故事。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因为用错马谡丢了街亭。 司马懿带着15万大军直奔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诸葛亮身边只有几千老弱残兵,干脆打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看到这阵势,琢磨半天,下令撤军。 很多人以为司马懿是中了诸葛亮的计。 其实司马懿心里明白得很,这就是空城。 司马懿故意放诸葛亮一马。 因为诸葛亮活着对司马懿更有利。 只要诸葛亮继续北伐,司马懿就能继续掌握兵权。 魏国朝堂上那些文臣想要削弱司马懿的权力,有诸葛亮在就削不动。 诸葛亮死了,司马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这个逻辑放在宋江和方腊身上一模一样。 方腊在南方造反,朝廷就得依靠梁山这支力量。 梁山虽然也是造反的,但接受了招安,名义上是朝廷的人。 朝廷拿梁山去打方腊,一举两得。 打赢了,消灭了方腊这个心腹大患。 打输了,或者两败俱伤,朝廷也不亏。 反正死的都是曾经造反的人。 宋江看不透这一点,从一开始就想要招安,想要获得朝廷认可。 当初上梁山不是心甘情愿的,杀了阎婆惜,被朝廷判了死刑,没地方去了才上的梁山。 即便当了梁山寨主,宋江心里也没放弃报国的念头。 宋江的官本位思想太重了。 招安对宋江来说是翻身的机会。 征讨方腊正是宋江向朝廷表忠心、立功劳的好时机。 宋江满心以为打赢了方腊,朝廷就会重用自己和兄弟们。 没想到,朝廷需要的只是梁山的武力,不是这群造过反的好汉。 方腊被灭之后,梁山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朝廷既不需要再用梁山去打仗,也不可能真正信任这些人。 征讨方腊的时候,不是所有梁山好汉都去了。 有六个人借故没去。 这六个人里有两个最后活得好好的。 那些跟着宋江南征北战的好汉,即使活着回来,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卢俊义被奸臣陷害,落水而死。 武松断了一臂,在六和寺出家。 李逵被宋江毒酒一起毒死。 宋江自己也是被朝廷毒死的。 皇帝赐给宋江一瓶御酒,宋江喝完就死了。 宋江临死前怕李逵造反坏了自己的忠义名声,骗李逵一起喝了毒酒。 如果方腊还在,朝廷还需要梁山去打仗。 至少不会这么快对梁山下手。 梁山和方腊就像两块护身符,互相制约朝廷。 方腊牵制朝廷的南方军力,梁山就安全。 梁山牵制朝廷的北方军力,方腊也能喘口气。 宋江亲手灭了方腊,等于亲手毁掉了这个平衡。 没了方腊,朝廷就能腾出手来收拾梁山。 招安本身不是错,错在招安之后的选择。 宋江可以接受招安,但不该这么卖力地替朝廷卖命。 更不该把方腊这个同样反抗朝廷的力量给灭了。 这不是忠义,这是愚忠。 宋江到死都没想明白这个道理。 朝廷要的从来不是宋江这个人,要的是宋江手里的兵。 兵用完了,人也就没用了。 可惜宋江沉浸在忠君报国的幻想里,看不清现实。 结果不仅害死了自己,还连累了一大批梁山兄弟。 信息源: 《人民文摘:宋江"招安"的三重悲剧》·人民网·2014年7月1日
宋江最大的错不是招安,而是灭了方腊。方腊不灭,朝廷不敢动梁山,因为腾不出手来。就
雪见
2025-10-04 03:34:22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