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国媒体10月8日消息说,虽然到现在为止,只有一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事实却与此相反,中国正在科技领域取代美国的称霸地位。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把科技当作维持霸权的武器。 谁掌握技术,谁就有定规则的权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科研界的影响力持续巩固,靠的是资金、体制、人才、英语话语权。 全球最顶尖的实验室、最强的大学、最核心的论文平台,基本都围着美国转。 这局面维持了半个世纪。 不过这几年,形势变了。 2024年5月,《自然》一篇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拐点:中国高水平科研人员首次在全球总数上超过美国。 这不是哪家媒体拍脑袋的数据,是全球学术影响力追踪数据库AD Scientific Index的统计。 这份榜单看重“真实发表能力”,没有水分可灌。 中国在科学家人数、科研影响力、团队规模三个维度都出现反超。 不仅人数多,质量也在提升。 2022年,《卫报》援引日本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所(NISTP)的报告指出,中国在全球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上已经超过美国,并在“高被引论文”上追得很紧。 要知道,高被引论文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成果。 发一堆没人看的文章不算本事,能被同行反复引用才说明有分量。 现在,全世界科研圈开始不得不读中文写的论文,这是十年前不敢想的事。 另一个变化发生在专利领域。 过去,谁在核心专利上压制别人,谁就在技术上握着“杀手锏”。 美国一直靠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保持领先。 但2022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PCT申请最多的国家。 光靠专利数量说话还不够,更关键的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科技这些关键领域,中国专利的“原创性”提高了。 不是在别人后面补缝,而是开始带节奏。 当然,诺贝尔奖依然是个很高的门槛。 很多人喜欢拿这个来否定中国科研。 说到底,诺奖是西方评的奖,一定程度上跟话语权有关。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得奖的时候,整个西方媒体还在犹豫怎么界定她是不是“国际标准的研究者”。 但如果仅仅因为诺奖得少就说中国科研没希望,未免太肤浅。 真有实力的,是那些能带来持续性科技突破、推动全球技术趋势的国家。 现在,很多全球重大科研合作项目,中国科学家是第一负责人,而不是跟着别人跑腿的角色。 美国当然紧张。 它调整政策,给高校发更多基础科研经费,收紧高科技出口,甚至打压中国留学生签证。 这一套只能防守,挡不住大势。 中国从2006年就开始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点投放在量子信息、空间探测、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这些年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像FAST望远镜、九章量子计算机、北斗导航系统,都是靠自主突破起来的。 靠买和抄是搞不出这些来的。 除了硬件,中国还补上了科研制度上的“软短板”。 过去国内很多科研机构追求发论文数量,容易走偏。 现在国家更看重“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 很多高校设立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把工程、数学、生物、医学、材料打通融合,这种方式是欧美高校领先的关键。 同时,中国开始大规模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强的新生代科研人。 他们有国际视野,有家国使命感,也有足够的实验条件,不靠“留洋镀金”照样能出成果。 国际科研界也在变。 美国现在搞“小院高墙”,中国搞“全球科研朋友圈”。 中俄联合建太空站,中欧共研新能源船舶,中阿推进高端农业转基因合作。 这不是孤立自己,而是让科技服务全球,服务发展中国家。 中国不搞科研霸权,不拿技术卡别人脖子。 这才是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样子。 至于媒体怎么说,不重要。 关键是现在全世界科研人越来越多地在用中文系统做数据挖掘、用中国产的仪器做实验、投中文期刊、甚至申请到中国基金。 美国当年搞出来的科研生态正被中国用新的模式一点点改写。 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让科学真正普惠全球。 有人担心,中美科技竞争升级会引发冲突。 但从中国的表现看,中国不想当世界科技霸主,中国要做的,是让世界知道,技术领先不需要靠封锁,也不需要靠剽窃,更不靠打压别人。 一个国家,只要愿意投入、踏实搞研发、坚持开放合作,也能在科技上站稳脚跟。 中国做到了,美国要是真的想继续保持竞争力,不如静下心来多搞点原创科研,少玩技术封锁那一套。 参考信息: 中国顶尖科研人员数量首次超过美国 · 南方日报 · 2024-05-14
来自德国媒体10月8日消息说,虽然到现在为止,只有一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
雪见
2025-10-08 22:27:53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