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国一艘失踪了75年的王牌潜艇,在冲绳海底被发现,可是在确定身份后,

巧珍 2025-10-03 17:41:28

2019年,美国一艘失踪了75年的王牌潜艇,在冲绳海底被发现,可是在确定身份后,美军对这艘苦苦寻找的功勋舰艇,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1944年,一艘编号SS-261的美军潜艇在浩瀚太平洋中悄然失联。它的代号是“灰背号”,属于当时最先进的“加托级”潜艇。 那一年,美军正处于太平洋战争最关键的转折点,潜艇部队承担着破坏日军补给线、切断海上运输的重任,而“灰背号”正是这一战略的尖刀。 在短短两年服役期内,“灰背号”共计击沉了14艘敌舰,累计总吨位超过63,000吨,是海军中赫赫有名的“沉船王”。 然而,1944年3月,随着它在一次任务中突然失联,这艘功勋卓著的潜艇便像蒸发一样,从世界上消失了。75年间,美军曾多次试图寻找,却始终未能确定它的结局。 直到2019年,一次偶然的深海考察,才终于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那一天,海底勘测专家蒂姆·泰勒带领的“失落52项目”团队,在冲绳海北部约435米深处发现了一处异常的金属结构。 通过声呐扫描与远程潜水器拍摄的图像,他们惊讶地发现,那是一个保存相对完整的潜艇残骸。船体弯曲,部分舱门开启,但艇身上的编号“SS-261”依稀可辨。 确认身份后,消息被立即递交至五角大楼。这本是一件足以让海军振奋的消息——一艘失联75年的王牌舰艇,终于找到了归宿。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美军随后并未安排打捞行动,也没有举行大规模的纪念仪式,而是宣布将其“原地封存”,理由是:“它已经成为海底的一座墓园,不应打扰。” 这份决定背后,藏着怎样的考量?又为何让人感到如此复杂? 为了理解这一切,我们必须将时间拨回到上世纪40年代,回到“灰背号”最后一次出航的那天。 1944年2月24日,“灰背号”从珍珠港出发,执行第十次巡航任务,目标是袭击日本南部海域的运输线。 艇长杰拉尔德·阿尔文·K·布尔伦上校当时仅33岁,却已经是太平洋战区的传奇人物。他指挥下的“灰背号”曾在菲律宾海域一夜击沉三艘补给船,被誉为“太平洋幽灵”。 这次出征,布尔伦信心满满。他向指挥部发出的最后一份电报中写道:“敌人运输线极其脆弱,我们有机会重创他们。”但谁也没想到,这将成为他的绝笔。 根据战后日军资料的披露,一架日本侦察机在3月1日发现了“灰背号”的踪迹,并引导了一次海空联合反潜作战。 日军驱逐舰投下数十枚深水炸弹,海面一度翻腾起巨大水柱。随后,海面恢复平静,而“灰背号”再无音讯。 美军一直未能确认潜艇的沉没位置。战后对日军记录的整理,也因记录混乱、地点模糊而无法锁定。直到2019年,才由民间团队打破僵局。 当“灰背号”的艇身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人们才意识到,这艘沉睡在海底超过半个世纪的钢铁之舟,是一座真正的战争纪念碑。 更重要的是,它的沉没并不是简单的“失联”,而是在一场激烈的交战中壮烈牺牲。然而,美军为何放弃将其打捞归国? 首先,这是一艘有着80名官兵的集体墓地。潜艇一旦沉没,艇内人员几乎无生还可能。从现有资料来看,当时艇上官兵无一生还。 打捞意味着打开舰体,亦即打扰亡者安息。从伦理与传统角度讲,美国海军秉持“海葬即归宿”的原则,尤其对战时牺牲的潜艇官兵而言,海底即是归处。 其次是技术与成本。打捞一艘400多米深处的潜艇,难度极大。 海水压力、腐蚀程度、船体结构破损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意味着一旦操作不慎,不仅可能造成船体进一步破坏,也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更关键的是,军方并未认为打捞能带来实质性的战略意义。 第三,是出于对历史的某种敬畏。这艘潜艇的沉没,见证了太平洋战争最惨烈的阶段。冲绳北部海域,是当年美日海战的焦点之一。 如今,“灰背号”就静静地躺在那里,船体锈迹斑斑,却依旧保留着那段历史的痕迹。它成了一种无声的诉说,一种沉默的纪念。 尽管没有被打捞,但“灰背号”并未被遗忘。美国海军在确认身份后,专门为它举行了线上纪念仪式。 退役军人、潜艇官兵家属代表、历史学者通过视频悼念那艘消失在战争中的英灵之舟。 布尔伦上校的曾孙,在仪式上说了一句令人动容的话:“我们从未见过他,但我们一直记得他。”这是对所有海底英魂最深沉的告别。 “灰背号”的故事,不只是一次潜艇的失踪与发现,更是关于记忆与尊重、战争与和平、生命与信仰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要被高高立在纪念碑上,有时,他们就静静地躺在海底,与海浪共生,与历史同眠。 战争带走了他们的生命,却无法抹去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名字,早已镌刻在历史的深处。而他们所在的地方,早已成为不容打扰的圣地。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巧珍

巧珍

关注我,来关注体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