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俄国人推算外蒙古将回归中国,连远东一起归还。俄罗斯专家琢磨外蒙古和远东的未

史鉴奇谈 2025-10-02 14:02:04

专家:俄国人推算外蒙古将回归中国,连远东一起归还。俄罗斯专家琢磨外蒙古和远东的未来,可不是空穴来风,他们的观点都藏在历史旧账和眼下的实在往来里。   往前数上百十年,这两块土地跟中国的联系根本剪不断。清朝那会儿,外蒙古压根不是什么“境外之地”,朝廷直接设了盟旗制度管着,当地的行政运作、赋税征收,跟内地的州县没本质区别。   远东更不用说,从黑龙江沿岸到吉林东部的广袤土地,全是清朝将军戍守的地界。闯关东的百姓在这儿开荒种粮,沿江的渔民撒网打鱼,关里的丝绸、茶叶顺着水路运过来,当地的皮毛、药材又装船往南走,往来热闹得很。   但历史的走向总藏着变数,后来外蒙古成了独立国家,远东则归入俄罗斯版图,这都是写进国际共识的事实,没法凭空改写。   现在俄罗斯专家愿意琢磨这事,核心还是看眼下的合作实在太紧密。先说说远东,这片占了俄罗斯40.6%国土的地方,人口才780万,还不到俄总人口的5%。2014年俄罗斯把“向东看”定为国家战略后,远东的地位一下提了上来。   普京都直言,远东发展是“21世纪的国家优先事项”,还计划到2036年前搞出长期战略,要让这儿的经济、民生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但远东的发展离不开“邻居帮忙”。过去十年,这儿的固定资产投资砸了约20万亿卢布,人均投资是全国两倍,可GDP占比还不到5.4%。产业也太单一,基本靠资源开发和建筑业撑着,偏偏还离不开中国市场。   中国成了远东最重要的外部合作伙伴。2024年远东跟中国的贸易额飙到1.9万亿卢布,2018到2023年这五年就涨了近2.5倍。65个中资项目落地在这儿,总投资超1万亿卢布,北极运输走廊这条“冰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2024年货运量都到3790万吨了。   人口外流更是远东的大难题,2018到2024年常住人口少了3.56%,劳动年龄人口全往外跑。中国企业带着技术和资金过来,建港口、修铁路、搞资源深加工,顺便还解决了不少就业,这种依赖感自然让专家们多了联想。   再看外蒙古,情况又有不同。今年刚好是中蒙建交75周年,也是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蒙古国前驻华大使都直言,现在是中蒙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   这种“好”不是空喊口号。2022年两国贸易额冲到101亿美元,比前些年翻了不少。蒙古国的“草原之路”战略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接得牢牢的,“新复兴政策”也在跟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对接,连它的“远景2050”计划都在跟中国的发展目标找契合点。   中国的支持看得见摸得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中国南南合作项目,在亚洲第一个就落户蒙古国,帮着提高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2024年还启动了森林消防能力建设项目,用全球发展与南南合作基金帮蒙古国搞绿色复苏。   边境的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也建起来了,两国正一起种森林墙、搞人工绿洲,要把生态合作做成新模式。民间往来更热,蒙中友好周办了几十年,现在还加了省市直接交流的新内容,文化纽带越拉越紧。   但再紧密的合作,也不等于“回归”或“归还”。外蒙古是主权国家,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它跟中国的合作是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是谁归谁的问题。   远东是俄罗斯的固有领土,俄罗斯把这儿当成经济新引擎,中国的角色是“关键合作伙伴”,人大重阳的报告说得很明白,双方是要实现“战略共赢”,不是搞领土变更。   那些所谓“回归”“归还”的说法,更像是对深度合作的过度解读。俄罗斯专家真正看到的,是历史纽带让双方有天然的合作基础,现实需求又把彼此绑得越来越紧。   远东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来破解发展瓶颈,外蒙古需要中国的支持来推进经济转型,中国则能通过合作拓展发展空间,这是互利共赢的格局,跟领土归属压根不是一回事。   现在的态势很清晰,远东的北极运输走廊还在扩容,中蒙的绿色丝绸之路也在推进,双方的合作只会往更深里走,但这种合作始终建立在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与其纠结于虚无缥缈的“回归”说法,不如看清本质:历史的纽带让彼此走得更近,现实的需求让合作愈发牢固,这才是中俄蒙三边关系最真实的模样。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国网

0 阅读:1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