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接到新婚丈夫牺牲在老山战场噩耗时,谢玉花毫不犹豫改嫁大伯哥,被停发烈士家属抚恤金,30年后她泪洒烈士陵园。 1984年春天,谢玉花手里捏着一封薄薄的信纸,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那封信已经被她反复看了好多遍,边角都起了毛。 三天前,她刚和王长献办完婚事,小两口还沉浸在喜悦中,没想到部队一来通知,丈夫连夜就收拾行装归了队。 临走前,他留下这封信,字迹潦草却句句扎心:要是他回不来,希望谢玉花改嫁,但求她看在一场夫妻的份上,帮着照顾家里老小。 谢玉花和王长献的认识挺偶然。 那年秋天,王长献坐长途客车回老家,车上挤得满满当当。 他看见一位年纪大的老人站着,就起身让了座。 这个举动被坐在旁边的谢玉花瞧在眼里,觉得这人实在。 下车一问,才发现两人是邻村的,一路聊着走回了家。 那之后,他们又碰见过两三回,越聊越投缘。 谢玉花觉得王长献老实厚道,王长献也喜欢她爽利善良的性子。 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谢玉花父母却死活不同意。 王长献家里太困难:父母多病,底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更别提还有个残疾的哥哥需要人照顾。 可谢玉花铁了心,非他不嫁。 最后老人拗不过闺女,只好点头。 婚礼办得简单,就请了几桌亲戚。 谁料到喜事才办完三天,部队紧急集合的电报就送到了村里。 王长献是解放军战士,那时边境已经不太平。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中越边境局部冲突仍时有发生。 越南军队在云南、广西边境一带频繁挑衅,骚扰中国边民。 1984年4月,中国军队发起收复老山战役,王长献所在的部队也参了战。 那场仗打得很苦,战士们迎着炮火往前冲,用血肉之躯硬是攻下了老山主峰。 战斗结束后,王长献却再没消息回来。 谢玉花在家伺候公婆,照顾小叔小姑,天天盼着丈夫来信。 她每天早早起床,先给一大家子做饭,然后下地干活。 婆婆身体不好,她就熬好药端到床前。 小姑子要上学,她就把自己陪嫁的新衣裳改了给妹妹穿。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部队来人通知她去一趟。 她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坏事了。 果然,王长献在战场上牺牲了。 她哭着回家,先跟公婆说了这个噩耗,接着做出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她要嫁给王长献的残疾大哥,继续撑起这个家。 公婆当然感动,可也替她难受。 大儿子生活不能自理,谢玉花要是真嫁过来,这辈子就得活活拴在这个穷家。 但她谁劝也不听,简单办了个仪式就过了门。 婚后的日子比想象中更难。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给大哥擦洗身子,再准备一大家的早饭。 白天要去生产队干活,收工回来还要洗衣做饭。 部队发下来的抚恤金,她一分不留全供小叔子小姑子读书。 村里有人劝她别这么傻,可她总是说:"答应了长献的事,就得做到。" 时间长了,她和残疾的大伯哥也处出了感情。 大哥虽然行动不便,但心地善良,经常坐在门槛上帮她剥豆子、拣菜叶。 两年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 可是好景不长,公婆相继去世,王长献的抚恤金也因为政策变化停发了。 偏偏这时谢玉花又怀了孕,她挺着大肚子给人家打零工、编竹筐,什么活都接。 最难的时候是小叔子在省城读书染上肝炎。 医院催缴医药费,谢玉花借遍全村凑不够数,最后偷偷跑去医疗站卖血。 抽完血眼前发黑,她硬是扶着墙走回家。 这事传开以后,不少人都替她说话。 虽说谢玉花改嫁了,可她照顾的到底是烈士一家人。 村干部把情况往上报,经过多方协调,部队最后特批恢复了抚恤金。 等日子稍微宽松点,谢玉花心里却始终放不下一件事:想去云南看看王长献的墓。 这个念头在她心里埋了三十多年。在政府安排下,她终于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 望着满山遍野的墓碑,她一步步找着那个熟悉的名字。 当看到"王长献"三个字时,她抱着冰凉的石碑哭出声来。 过了好一阵,她才抹着泪说:"长献,家里人都好好的,你在那边别惦记……你大哥身体还行,孩子们也懂事……" 后来有记者问她,当初嫁给残疾大伯哥图什么。 谢玉花摇头说,什么都不图,就是答应过长献要照顾他家,说到就得做到。 她说人这一辈子,答应别人的事就得办到,特别是对死去的人的承诺。 王长献的大哥去世后,她索性卖掉老家房子,搬到了烈士陵园附近住。 如今她时常去坟前坐坐,拔拔草、擦擦碑,就像三十多年前那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还在等着丈夫回家。 主要信源:(西部文明播报——新婚丈夫牺牲,为撑起家妻子嫁给大伯哥,30年后祭拜爱人失声痛哭)
1984年,接到新婚丈夫牺牲在老山战场噩耗时,谢玉花毫不犹豫改嫁大伯哥,被停发烈
逆影雷霆刃
2025-09-30 17:58: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