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100年也造不出来,我们开天价他们也只能乖乖购买!”1993年,由于技术原因,中国花费了3.8亿美元从欧美购买了一台燃气轮机,可是,短短25年后,中国成功打破了欧美长达70年的垄断,成功制造出了燃气轮机的一级静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燃气轮机产业的崛起,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工业逆袭史,重型燃气轮机,作为现代工业的“皇冠明珠”,其技术难度和制造门槛长期居高不下,上世纪五十年代,面对技术封锁和知识壁垒,中国只能从最基础的模仿和拆解做起,那时,欧美巨头对核心资料守口如瓶,连一张叶片的图纸都成了“绝密”,相关零部件只能依靠进口,每当电厂设备出现故障,维修不仅要高价聘请外方专家,甚至连中国技术人员都被拒之门外,维修费用高昂,技术壁垒森严,成为中国工程师心头难以释怀的桎梏。 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剧增,燃气轮机的战略地位愈发突出,国内大型工程急需高效、稳定的动力源,然而无论是引进整机,还是寻求技术转让,总是处处碰壁,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几家企业牢牢把控全球市场,采购过程中还时常遭遇外方的苛刻条件和政治阻挠,即使以高价买下整机,核心部件的使用和维护依然受制于人,一次次维修账单就像一记记警钟,提醒着中国能源和装备行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实困境。 在这样被动的局面下,相关部门和企业逐渐形成共识——单靠引进永远无法突破关键技术,只有加快自主研发,才能真正掌控产业命脉,燃气轮机最核心的高温部件——一级静叶,成为突破的首要目标,其对材料科学、工艺精度、冷却结构的要求极为苛刻,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极少数国家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太原钢铁集团、中科院金属所等机构投入巨资,反复试验上千次,才逐步找到合适的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优化合金成分,攻克冷却孔加工的难题,数千片报废的样品堆满实验室,工程师们每前进一步,都离打破技术垄断更近了一步。 不仅仅是材料和工艺的攻关,更重要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力量整合,2000年代以后,国家层面启动重型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央企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团作战,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电集团等企业积极参与,将各自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汇聚一堂,通过引进非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掌握了大部分外围技术,与此同时,与意大利等国的企业展开有限合作,获取部分关键资料,为自主研发创造了条件,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关,中国研发团队终于在2018年迎来重大突破——F级燃气轮机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一级静叶寿命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关键进展,为燃气轮机整体国产化扫清了最大障碍,2020年,国产F级燃气轮机在江苏句容等地正式投运,发电效率超过62%,同类型产品不仅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自主制造,更具备掺烧氢气等前沿潜力,排放和能耗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随之而来的是维修和采购成本的大幅下降,国产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费用明显优于进口同类产品,过去那些高高在上的维修账单,终于被彻底终结,国内电厂用得起、修得快、成本低,产业链上下游也因此焕发新生机。 中国燃气轮机的逆袭,不仅在国内市场收获认可,更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竞争力,随着自主品牌技术的成熟,俄罗斯等大型能源出口国主动采购中国制造的燃气轮机,用于重要的能源项目,中国设备助力北极LNG-2项目顺利投产,成功填补了因西方制裁造成的供应缺口,出口数量和金额的持续增长,标志着中国从高端装备的“买家”转变为“卖家”,这一身份的转变,背后是产业技术体系的整体跃升。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突破,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升级,以高温合金为例,国产燃气轮机的大规模应用直接带动了国内材料企业的转型,新增就业岗位数以千计,供应链中百余家企业同步升级,涵盖精密铸造、数控加工、表面处理等多个环节,国产设备的广泛应用,让国内电厂逐步摆脱高昂的外汇支出和技术依赖,数据显示,整机国产化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行业整体成本可降低近三分之一,节省的资金反哺研发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再到反向输出,中国燃气轮机的崛起路径,为高端制造业提供了生动注脚,欧美企业在垄断时期以高价出售设备、严控技术转让,如今面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态度发生微妙变化,部分国际厂商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希望引进叶片冷却孔加工等先进工艺,中国燃气轮机不仅成为国内电力、船舶、石化等行业的“心脏”,更迈入全球市场的高端阵营,国内研发团队用事实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无法依靠购买,唯有自主创新才是立足之道。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中国首次自主铸成300兆瓦级重型燃机大尺寸一级静叶》
“给中国100年也造不出来,我们开天价他们也只能乖乖购买!”1993年,由于技术
青衫栀幽音
2025-09-27 23:53: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