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成了中美关系里解不开的死结,中国如果不放开稀土出口,美国就能随时推翻任何之前签的协议,不断给中国找麻烦;可如果彻底开放稀土配额,美国拿到这些关键材料后,增强军备,再回头限制中国,局面也不会更好。 过去美国觉得全球化大家互相依赖,拿关键原料换市场准入是双赢,毕竟他们有高科技加持,怀抱全球金融体系。 可现在形势不一样了,中国市场足够庞大,产业配套越来越独立,美国如果手里少了稀土,很多尖端项目没办法推进。 像国防部直接在报告里写过,稀土是战略物资,用于战机、导弹、舰艇甚至是核能领域。 对他们来说,这个东西的可控性是战略安全的一部分。 于是矛盾点出现,一方面美国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另一方面技术上没那么容易追赶。 这几年美国也没有闲着,一直在想办法。 国会拨款支持稀土开采,五角大楼和企业合作搞本土冶炼项目,还拉着澳大利亚、加拿大一起想建立新的供应链。 数据公开显示,美国现在稀土进口量中国份额下降了一些,但真正高纯度冶炼、重稀土分离,他们依旧摆脱不了中国。 换句话说,美国尝试分散风险,但结果是阶段性缓解,没法彻底解决。 这就让美国政客在谈贸易、谈高科技的时候经常拿稀土说事,而且话里话外就藏着那个潜台词,你一旦封锁供应,我就有理由撕毁其他协议。 中国当然清楚这点,所以在政策层面一直采取谨慎态度。 既没有完全放开任由市场消耗国内资源,也没有真正一刀切锁死出口。 过去十多年,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就是这种平衡思维,每年限定一定量,一方面保证国内产业链有充足供应,一方面让国外市场保持依赖但不至于彻底脱钩。 这其实是一个动态平衡法,既让稀土保持战略筹码,也不会被指责为不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官方很多次在不同场合也强调过,我们的发展愿景不是搞资源卡脖子,而是推动全球产业链合作共赢。 但是放在现实的地缘政治里,美国总会把这些解读为潜在威胁。 这就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中国手里的稀土成为谈判桌上一个随时可能翻开的牌。 美国知道中国不太可能轻易限制出口,因为一旦真这么干,会给自己带来国际舆论压力,还可能加快对手在替代性技术上的投入。 可美国也清楚,中国只要保持配额制度,就等于时时刻刻手里有张王牌。 这种状态对美国最不舒服,因为它习惯了在供应链里占据绝对控制位置,当角色互换,他们心理落差格外大。 为什么说这是死结呢?因为无论中国选择哪条路,后果都不算轻。 如果保持配额,美国抱怨不断,有可能以此为由否定其他谈判成果;如果全面开放,美国获取稀土后增强军力,未来还是可能限制中国获得先进科技。 这就像走到一个分叉口,两边都不是宽阔大道。 但换个角度看,这又不是完完全全的死局,关键在于中国更大的战略选择,除了稀土资源本身,真正的着力点是利用手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市场,把控制力转化成更长期的优势。 这也是很多人忽视的一点,过去几年,中国在稀土政策上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强调高端应用和产业升级,而不是单纯当原料出口。 文件里反复提到,要提升稀土应用技术,延伸到新能源汽车、风电、机器人这些新产业里。 换句话说,不再是把稀土当卖矿石,而是变成产业链深加工的核心环节。 中国把稀土变成国家战略性资源,不是单纯要卡别人脖子,而是要把这部分资源变成发展新动能。 所以哪怕美国在外面搞供应链多元化,其实中国的优势依然是在稀土后面的巨大产业能力。
自从中国掌控稀土命脉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年来许多国家发现巨量稀土资源,就连一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