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囊肿发展有3大“幕后推手”,单纯消肿可不够!学会这3种经典方剂搭配,肺、脾、肾同调,囊肿不敢肆意增大! 很多肾囊肿患者常常陷入一个认知误区:一旦发现囊肿就只想着“消肿”,要么服用消肿药物,要么寄希望于手术抽液,可囊肿要么难以缩小,要么缩小后又迅速反弹,甚至越长越大。其实,他们忽略了关键问题:肾囊肿反复生长、不断发展的根源,藏在肺、脾、肾三大脏腑的功能失调之中。 只靠消肿来处理“已形成的囊肿”,而不调理脏腑以斩断“囊肿生成的源头”,肾囊肿迟早会再次“兴风作浪”。 中医认为,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肾囊肿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协同运作息息相关: 1、肺为“水之上源”,是水液代谢的“总开关”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能够将水液输布到全身各个部位,并下输至膀胱,排出体外。肺的气化功能正常,水液代谢才能顺畅,肾脏的负担也会减轻,就不容易形成囊肿。 若肺气虚弱,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就会紊乱,水湿停滞,聚而为痰饮。这些痰饮下注于肾,就可能形成囊肿。对于这类患者,要“消肿+补肺”双管齐下,可用五苓散搭配玉屏风散。五苓散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就像疏通河道一样,促进体内多余水液的排出,减轻肾脏的肿胀;玉屏风散可益气固表、补益肺气,修复“水之上源”的功能,增强肺的通调水道能力,从根本上减少水湿的生成和积聚。两者搭配,水液代谢正常了,囊肿自然难以继续发展。 2、脾是“后天之本”,为水液代谢的“中转站” 脾主运化,负责将水谷精微和水液输布到全身,同时将多余的水液下输至膀胱,排出体外。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水液才能正常代谢,不会在体内积聚形成囊肿。 然而,当脾气虚弱时,运化功能就会失常,水湿内生,聚湿成痰。痰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肾囊肿的发生和发展。这类患者只注重消肿,就如同只清理了水池里的杂物,却没有修复水池的排水系统,很快水池又会再次堵塞。因此,要“消肿+健脾”,用五苓散搭配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能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修复“中转站”的功能,增强脾的运化能力,减少水湿的生成;五苓散负责利水消肿,促进体内多余水液的排出,避免水湿进一步积聚。一补一利,脾健运了,水湿排出了,囊肿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3、肾为“先天之本”,是水液代谢的“动力源” 肾主水,司开阖,对水液的代谢起着主导作用。肾的气化功能正常,能够调节水液的分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肾阳不足,气化功能减弱,水液不能正常蒸腾气化和排泄,就会在体内停滞,形成囊肿。 这类患者只进行消肿治疗,相当于只把水缸里的水舀出去一部分,却没有解决水缸漏水的问题,水还是会不断积聚。所以,要“消肿+温肾”,用五苓散搭配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能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增强“动力源”的功能,恢复肾的气化作用,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五苓散辅助利水消肿,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液。一温一利,肾阳充足了,气化正常了,囊肿自然不敢再肆意增大。 肺、脾、肾这三脏一旦出现问题,水液代谢失常、囊肿反复生长的“环境”就会持续存在,囊肿自然会不断增大。所以,调理肾囊肿不能只盯着“消肿”,要从这三大源头入手,脏腑同调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让肾囊肿不敢再“兴风作浪”。 我是中医陈玉龙主任,从事工作 30 多年,如果你也有肾囊肿反复、肝胆脾胃疾病等困扰,可以来问我。每个人的体质、囊肿大小、脏腑虚实情况都不一样,用药搭配也会有所差别,我会帮你辨证分析,给你合适的调理方案。
肾囊肿发展有3大“幕后推手”,单纯消肿可不够!学会这3种经典方剂搭配,肺、脾、肾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26 10:42:00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