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4 个特效方,反流症状缓解快准狠,建议收藏备用 在中医理论中,反流性胃炎多归属于 “吐酸”“胃痛”“嘈杂” 等范畴,其核心病机是胃气上逆,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导致胃酸及胃内容物反流,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相互交织,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今天就为大家梳理反流性胃炎 4 种常见证型,以及对应的 “特效调理方”,针对不同症状精准施治,帮你逐步改善胃部功能,缓解反流困扰。 一、肝胃郁热证(最常见:情绪引发反流) 典型症状 胃脘部有灼热疼痛感,反酸频繁,且反酸时伴有烧心症状,情绪波动(如生气、焦虑、压力大)后症状明显加重。还可能出现胁肋部胀痛、口苦、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苔黄,脉弦数等情况。 调治思路 先疏解 “肝胃郁热之结”,再恢复 “胃气正常升降”。 推荐方剂: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方 组成 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甘草。 二、脾胃湿热证(湿热作祟:反酸灼胃) 典型症状 胃脘部有明显的灼热疼痛,仿佛有团火在烧,反酸严重,口中发苦且黏腻,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剧。常伴有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总感觉排不干净,小便发黄,舌苔黄厚腻,脉濡数。 调治思路 先清除 “脾胃之湿热”,再保护 “胃黏膜免受侵蚀”。 推荐方剂:半夏泻心汤合温胆汤加减方 组成 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大枣、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煅瓦楞子、甘草。 三、脾胃虚寒证(胃寒反流:喜温喜按) 典型症状 胃脘部冷痛,在食用凉食或受凉后疼痛加剧,得温则减,用手按揉后也会感觉舒服一些。反酸症状在空腹时较为明显,进食后可能有所缓解,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身体乏力,手脚冰凉,舌苔白腻,脉沉细。 调治思路 温中健脾、降逆止酸 —— 先补足 “脾胃之阳气”,再稳固 “胃腑之根本”。 推荐方剂:理中丸合吴茱萸汤加减方 组成 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煅瓦楞子。 四、胃阴不足证(阴虚反流:口干胃隐痛) 典型症状 胃脘部隐隐作痛,多在空腹时发作,伴有口干舌燥,尤其在饭后或夜间更为明显,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反酸症状相对较轻,但可能伴有心烦、失眠,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调治思路 先滋养 “胃中之阴液”,再恢复 “胃黏膜生机”。 推荐方剂:麦门冬汤合一贯煎加减方 组成 麦冬、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北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煅瓦楞子。 最后提醒 1. 以上 4 个 “特效方” 需对症使用,例如肝胃郁热证忌用温补方(如理中丸合吴茱萸汤),胃阴不足证忌用苦寒方(如半夏泻心汤合温胆汤)。 2. 反流性胃炎病情较为复杂,且可能出现 “多证夹杂” 的情况(如既有肝胃郁热,又有脾胃虚寒的倾向),建议携带相关检查报告(如胃镜报告)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调整药量或加减药材。 3. 若自行用药,可能会因药物不对症而加重胃部负担,反而延误病情,不利于康复。
反流性胃炎,4个特效方,反流症状缓解快准狠,建议收藏备用 在中医理论中,反流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26 11:41:51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