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家庭天塌了,四川一男子上树取蜂蛹,被绳子缠脖身亡,村里人透露,他才28岁,上有70岁大伯,下有2岁的幼儿,他从小父母早亡,算是个孤儿,由大伯照顾养大,大伯是个五保户。 9月下旬的四川宜宾筠连山区,秋意已染黄了树梢,可田丰村的一片山林里,却弥漫着化不开的悲伤。 28岁的黄某冰冷的遗体被抬下山时,他2岁的儿子还在妈妈怀里懵懂地抓着衣角。 70岁的大伯拄着拐杖瘫坐在地,枯瘦的手反复摩挲着侄子生前常穿的胶鞋,嘴里喃喃着“不该让你去的”。 在田丰村,山林里的野蜂蛹是许多留守村民眼里的“活钱”。 这里树多岩洞密,野生蜂窝随处可见,新鲜蜂蛹能卖上不错的价钱,晒干后更是成了餐桌上的稀罕物,一斤能换好几百块,抵得上在工地上干几天的收入。 尤其是这两年蜂蛹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听说全国市场规模都快突破50亿了,村里不少人都靠这个补家用。 可当地人也都清楚,这钱是拿命换的,每年总有几个人因为爬树摔下来、被马蜂蜇伤,甚至丢了性命。 但黄某的冒险,却藏着太多无奈,村里人都知道他命苦,从小父母就没了音讯,是五保户大伯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 大伯年纪大了,前阵子又查出重病,连药费都凑不齐,只能接回家慢慢养着。 家里还有刚满2岁的孩子,妻子身体也不算好,全家的吃穿用度、大伯的药费,全压在他一个人肩上。 出事前几天,他还跟邻居念叨,想多采点蜂蛹换钱,给大伯抓几副好药。 谁也没想到,这成了他留给家人最后的念想。 9月22日中午,黄某穿上简陋的防护服,带着绳子和锯子,和两个同伴往山林深处走。 他要找的是一棵30米高的大树,村民早前在那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野蜂窝。 出发前,他特意去借“猫爪爬树”的工具,可主人不在家没借到。 下午一点多,他凭着经验爬上大树,按照计划把绳子一头拴在树干上,另一头系向带蜂巢的树枝,想把树枝吊下来再取蜂蛹。 意外就在这一刻发生了,没人看清具体是怎么回事,或许是风吹动了绳子。 或许是锯树枝时的震动让绳索偏移,原本用来吊树枝的绳子突然缠上了他的脖子。 树下的同伴只听见“咔嚓”一声树枝断裂声,紧接着就看到黄某被绳子带着悬在了半空,手脚徒劳地挣扎了几下就没了动静。 “救命!快割绳子!”黄某断断续续的呼喊让同伴慌了神。 一个同伴立刻往树上爬,可刚爬到一半,成群的野蜂就涌了过来,没穿防护服的他被蜇了十几针,疼得摔下树,连鞋子都跑丢了。 附近办丧事的村民听见动静赶过来,看着30米高的树和嗡嗡作响的蜂群,谁也不敢上前。 消防和民警接到报警后很快赶到,可难题摆在眼前:树太高,消防车的机械臂伸不到;山林离公路远,大型设备根本运不进来。 消防员只能先想办法驱散蜂群,再一点点砍断碍事的树枝。 就这样从下午两点多折腾到五点四十,树枝终于被锯断,黄某掉了下来,可早已没了生命体征,脖子上深深的勒痕触目惊心。 更让人心酸的是后续的波折,遗体要从村里过,有农户说不吉利,妻子哭着给了几百块钱才让过;施救时踩坏了田里的药材苗,又被要了1200块赔偿。 倒是村民们自发凑了钱,送来了米和油,轮流帮着照顾生病的大伯和年幼的孩子,可这些温暖,终究填不上没了顶梁柱的窟窿。 有人说,当时要是能早点割断绳子就好了。 可懂行的人都知道,30米的高度,就算割断绳子,人掉下来也多半活不成,黄某遗体上翘起的大腿骨,也印证了这种猜测。 消防人员后来提醒,每年4到10月是蜂群最活跃的时候,碰到蜂窝千万不能乱拍,更不能自己爬树处理,得打119叫专业人员来。 可在黄某们眼里,等专业人员来,蜂窝早被别人采走了,家里等着用钱的地方却不能等。 这场悲剧里,没有“自作自受”的苛责,只有生存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但越是这样,越该明白:野蜂采集从来不是简单的农活,它需要专业的防护装备、规范的操作流程,甚至得有资质许可。 那些看似能轻松赚到的钱,背后藏着致命的风险。 蜂蛹再值钱,也比不上一条命;日子再难,也不能拿安全赌明天。 野蜂采集需要专业知识和防护,千万别抱着侥幸心理冒险。 毕竟,只有好好活着,才能撑起家庭的天,守护住身边的人。 信息来源:时速新闻2025-09-24发布视频
又一个家庭天塌了,四川一男子上树取蜂蛹,被绳子缠脖身亡,村里人透露,他才28岁,
拾九观人间
2025-09-25 15:44:35
0
阅读: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