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中国达成史无前例的合作。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向中国供应能源的合同史无前例 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采访中,语气笃定地抛出了那句引发全球关注的。 我方与中国达成协议,签署了一份绝对史无前例的合同。 他的声音透过电波传递出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反复强调这是“未来多年的合同”。 不仅能保障俄罗斯企业的出口潜力,更会成为俄相关地区发展的“良好驱动力。 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始终是发展的“压舱石”。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哪一样都离不开油气,可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常年徘徊在70%左右,天然气进口近一半靠海运。 那些穿梭在马六甲海峡的LNG船,虽然能运来急需的能源,却也时刻面临地缘局势的变数。 北方冬天的暖气、厨房里的燃气灶,看似寻常的民生需求,背后是对稳定能源供应的迫切渴望。 而俄罗斯这边,日子同样不好过。 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多,西方制裁层层加码,曾经占其外汇收入70%的能源出口遭重创。 对欧天然气出口份额从2021年的41%暴跌至8%,炼油厂遭无人机袭击,还被踢出SWIFT系统。 欧洲市场不再是“香饽饽”,向东寻找可靠买家成了俄罗斯的必然选择。 这样的供需共振,让“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从谈判桌的蓝图,一步步变成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这条长达2600公里的管道,从西伯利亚气田出发,要穿越冻土、草原,最终接入中国东北的主干网,光是谈判就拉扯了近二十年。 最初俄罗斯想穿阿尔泰山区,可复杂的地质让建设成本高得离谱;后来想借道哈萨克斯坦,又因管道容量已满、安保风险大被中方否决。 最棘手的是蒙古,曾借着“第三邻国战略”抬高过境费,让项目一度陷入僵局。 直到中俄高层亲自推动,三方才在价格分摊、风险分担上达成妥协,蒙古也从“过境国”变成了受益者,每年能靠过境费和基建投资赚得数十亿美元。 如今协议落地,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 “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输气量从每年380亿立方米提到了440亿立方米,加上“西伯利亚力量2号”未来每年500亿立方米的供应。 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年输送量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远超曾经对欧出口的峰值。 更关键的是,俄方承诺价格低于欧洲客户,还能用人民币或卢布结算。 这不仅帮中国避开了国际气价波动的风险,更在悄悄动摇美元主导的能源交易体系。 而且有了稳定的低价气源,冬天取暖费难再“坐火箭”,加满一箱油可能少花十几块钱。 对企业而言,能源成本稳了,生产计划更敢放开手脚。 而俄罗斯也解了燃眉之急,普京带着协议回国时,俄媒直接称其为“救命稻草”。 毕竟这30年的长期合同,基本能补上“北溪-2”留下的空缺。 但这场看似完美的合作背后,并非没有隐忧。 最突出的是供应平衡问题,要是两条“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都满负荷运行,俄罗斯供气可能占到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容易打破原本多元的进口格局。 蒙古的态度也暗藏变数,其“第三邻国战略”若有反复,过境费、管理权都可能再生分歧。 更长远的是价格风险,俄方现在的低价是受局势所迫,万一未来与西方关系缓和,维持优惠的意愿恐怕会打折扣。 建设过程中还有不少挑战,2600公里的管道要穿越复杂地形,蒙古的基建能力、跨国协调效率都是不小的考验。 不过风险中也藏着新机遇,中俄已经在谋划更广阔的合作:联合储气基地、清洁能源技术合作、电力互联都被提上了日程。 随着“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能源合作可能从简单的“卖资源、买工业品”,升级为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未来,这条穿越草原与冻土的能源动脉,或许会遇到各种波折。 但只要双方秉持互利共赢的初心,就能在风险中寻得生机。 信息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09-24发布:俄总统新闻秘书:俄方向中国供应能源的合同史无前例
俄罗斯的命脉并不在俄罗斯,俄罗斯的死穴只有一个,就是中国,一旦中国稳固,俄罗斯的
【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