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国家军事援助乌克兰,现在乌军很多武器都太多了!泽连斯基宣布,乌克兰将出口自产武器以赚取军费,弥补国防工业资金缺口! 乌克兰方面表示,乌克兰缺乏中远程防空导弹,战机,坦克和反无人机系统。但是,乌克兰反坦克导弹,海军无人机,远程无人机,无人艇却数量太多,可以出口赚钱。 泽连斯基最近算是把战场资源玩出了新花样,直接宣布要把乌克兰自产的武器拿去出口赚钱,说是为了弥补国防工业的资金缺口。 这话一出,外界都在琢磨,这到底是乌军武器真的多到用不完,还是被逼到份上的无奈之举?要知道现在前线打得正胶着,按常理来说武器应该是越多越好,但乌克兰方面却明确表示,有些装备确实堆在仓库里没地方用,不如换成真金白银来得实在。 乌克兰现在最缺的是中远程防空导弹、先进战机、主战坦克和反无人机系统,这些硬通货在对抗俄军空袭和装甲集群时简直是刚需,之前还天天跟西方盟友哭着喊着要。 但有意思的是,反坦克导弹、海军无人机、远程无人机和无人艇这些装备,却因为数量太多成了"甜蜜的负担"。 就拿无人机来说,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乌克兰把商用四轴无人机改造成战术武器的本事已经练得炉火纯青,民间志愿者和军工企业一起上,产量直接拉满。 2024年7月俄军米-8直升机被FPV无人机撞下来的事,还有阿夫迪夫卡战役里一天报销54辆装甲车辆的战果,都让这些"战场土制神器"成了香饽饽。 其实乌克兰搞武器出口也不是头一回了,早几年就有公司做过类似买卖。跨境调查组织OCCRP曾爆料,Techimpex公司在2015到2016年就做了26笔武器交易,总额近3000万美元,买家包括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这些非洲国家。 虽然当时公司否认非法倒卖,但也承认所有出口都经过国家授权,有正规许可证。 现在泽连斯基把这事摆到明面上,等于把之前的"地下生意"合法化,一方面是想光明正大地赚外汇,另一方面也是想借着实战口碑打开国际市场。 毕竟经过三年战争考验的武器,比实验室里的样品更有说服力,尤其是那些在电子战环境下还能稳定发挥的无人机,对中小国家来说吸引力不小。 不过这买卖可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里面的门道和风险都不少。首先就是"卖了会不会影响自己战斗力"的问题。虽然乌克兰说这些是过剩装备,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今天用不上的武器明天可能就成了救命稻草。 就像俄军现在也在搞光纤无人机对抗电子干扰,万一乌军把反制手段都卖了,自己遇到新威胁怎么办?再者,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很关键。 俄罗斯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之前就指责乌克兰武器流入黑市,现在公开出口更是会被抓住把柄大做文章。 西方盟友的态度也很微妙,虽然嘴上支持乌克兰,但心里肯定担心武器技术扩散,尤其是那些掺了西方零部件的装备,万一被俄罗斯缴获逆向工程,麻烦就大了。 还有个现实问题是,乌克兰的"自产武器"到底有多少真本事。别看无人机打得热闹,其实很多核心部件还是靠进口,国产化率并不高。 之前有报道说乌军无人机国产化率只有20%,一旦西方断供零部件,出口生意就成了无源之水。 而且现在国际武器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的无人机、美国的反坦克导弹都是强劲对手,乌克兰想靠"战场二手货"站稳脚跟,还得在价格和售后服务上下功夫。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那些买不起高端装备的中小国家来说,乌克兰的武器确实有性价比优势,毕竟是经过实战检验的"幸存者",可靠性有保障。 泽连斯基这步棋走得挺险,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长期战争早就把乌克兰的国库掏空了,西方援助虽然没断,但也不是无底洞,现在只能自己想办法造血。 出口武器既能赚钱补窟窿,又能变相提升国际影响力,让更多国家在军事上跟乌克兰绑定,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风险也显而易见,一旦出现武器流向恐怖组织或者被俄军缴获的情况,不仅会遭到国际社会谴责,还可能断了西方援助的后路。 现在外界都在看,乌克兰能不能在赚钱和自保之间找到平衡,毕竟战场局势不等人,要是因为卖武器削弱了自己的防御,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从目前来看,这场"武器换军费"的 experiment 才刚刚开始,至于能不能成功,恐怕还得看前线的战况和国际社会的反应。
5月,一个印度的退役中将,对着镜头特诚恳地说:我们宁愿跟中国打一仗,也不想跟巴基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