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自己也没有想到,跟着中国混,混来混去,自己也混了一个霸主。 谁能想到,如今在区域事务中说话有分量的巴基斯坦,多年前还在为老百姓用上稳定电发愁。 2025年9月,驻巴基斯坦大使姜再冬的一篇署名文章里提到的细节很实在,拉合尔橙线地铁坐过的人加起来能填满好几个大城市,瓜达尔的中巴友谊医院已经接诊了三十多万人。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变化,恰恰是巴基斯坦能成为区域“霸主”的真正根基,比单纯的港口和武器更有力量。 很多人以为巴基斯坦的崛起靠的是大项目堆出来的,其实真正的关键藏在那些“小而美”的合作里。 中方给俾路支省捐了七万套健康包,覆盖了两百多个地区的学校,还搞了“千名农业技术人才赴华培训”项目。 这些事没有瓜达尔港那么引人注目,却实实在在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 以前巴基斯坦的水果因为保鲜技术不行,很难出口到中国,现在经过中方培训的农技人员改良了储存方法,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芒果、柑橘摆上了中国超市的货架。 这种从民生层面扎根的合作,让巴基斯坦的发展有了底气,也让周边国家看到了跟着它合作的好处。 巴基斯坦的区域影响力,不止是经济上的,更是靠解决实际问题攒下的口碑。 2025年5月,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四国通过了CASA-1000项目的核心技术文件,这个把中亚电力送到南亚的工程,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今年就能完工。 以前中亚的水电白白浪费,巴基斯坦却缺电缺得厉害,这个项目一落地,两边的难题都解决了。 而这个项目正是巴基斯坦牵头推动的,它用自己的协调能力把四个国家拧到一起,这种组织力正是“霸主”该有的样子。 网友说“不是有了实力才合作,是合作出了实力”,这话一点不假。 中巴合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正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巴基斯坦的崛起更有韧性。 前两年巴基斯坦境内有针对中方人员的恐怖袭击,还有人抱怨合作项目里本地高端岗位少。 面对这些声音,双方没有回避。 中方不仅帮巴方加强了安保措施,还搞了技术培训,光苏吉吉纳里水电站就培养了两千多个本地技术工人,现在很多设备维护都能让巴基斯坦人自己来。 2025年双方还签了新的五年行动计划,特意强调要让发展成果覆盖巴基斯坦各个地区,不是只集中在几个大城市。 这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模式,比喊一万句“全天候友谊”都管用。 巴基斯坦的“霸主”地位,还体现在它越来越强的自主话语权上。2025年8月,巴基斯坦的遥感卫星01星在中国西昌成功发射,这颗卫星能监测农业和矿产资源,让巴基斯坦不用再看别人脸色要数据。 以前它想搞区域合作,得看印度和西方的脸色,现在不一样了。 在阿富汗重建问题上,巴基斯坦牵头搞的工业园和中方修的铁路连在一起,形成了闭环,塔利班上台后第一个外交访问就选了伊斯兰堡。 这说明周边国家认可了巴基斯坦的协调能力,这种认可不是靠谁撑腰,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挣来的。 西方总爱说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附庸”,但事实刚好相反。中巴自贸协定在升级,更多巴基斯坦的牛肉、海鲜卖到中国,同时巴基斯坦也在和土耳其、沙特深化合作。 它没有把自己绑在一棵树上,而是用和中国合作积累的实力,去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中巴合作的核心不是依附,而是平等交换。中国需要稳定的区域合作伙伴,巴基斯坦需要发展的技术与资金,双方的需求精准匹配,才造就了今天的局面。 就像CASA-1000项目,既有中国的技术支持,又联合了中亚国家,这种多方共赢的布局,恰恰体现了“霸主”的战略智慧。 西方总喜欢用 “附庸” 的眼光看待这种关系,是忽略了巴基斯坦在阿富汗重建、中东停火等问题上越来越强的自主话语权。 很多人讨论巴基斯坦的崛起时,总爱提军事和港口,但最该关注的是它的发展逻辑。 不是靠抢、靠依附,而是靠踏踏实实地解决民生问题,靠真心实意地拉着周边国家搞合作。 中方提供的不是施舍,而是能帮它自己站起来的技术和方法;巴基斯坦抓住的也不是短期的好处,而是能长期发展的根本。 2025年双方推动的红其拉甫口岸改造、数字经济合作,都是在为这种长期发展铺路。 从苏吉吉纳里水电站的轰鸣到航天训练中心的灯光,从瓜达尔港的货轮到 CASA-1000 项目的输电塔,巴基斯坦的崛起轨迹清晰可见。 它的故事证明,发展中国家不需要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找对务实的合作伙伴,踏踏实实地搞建设,同样能改写自身命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巴基斯坦这两天有多牛!这两天的巴基斯坦简直是把外交手腕玩出了新高度,前脚总统扎
【2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