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父亲殉国之处湖北宜城,站在石碑前留下了这张照片。[凝视] 1944年,一位年轻女子千里迢迢来到湖北宜城,她叫张廉云,是张自忠将军的女儿,站在父亲殉国的战场上,她用相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四年过去了,硝烟散尽,英魂犹在。 张自忠的军旅生涯始于1914年,彼时的他只是个热血青年,怀着报国之志投身冯玉祥的西北军。 与其他出身名门的军官不同,张自忠从基层做起,与普通士兵吃住在一起,凭着过硬的军事素养和严明的纪律作风,他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晋升为师长。 1933年的喜峰口战役让张自忠声名鹊起,作为第29军喜峰口前线总指挥,他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日本机械化部队,但张自忠没有退缩,他组织部队利用夜色掩护,手持大刀片与敌人白刃相见。 经过数日激战,第29军成功击退日军进攻,守住了长城防线。这一战,大刀队的威名传遍全国。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自忠先后担任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在淮河阻击战中,他率部与日军鏖战数日,成功阻止敌人南下;临沂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击败坂垣师团,有力配合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期间,他与敌周旋40余天;随枣会战中,他指挥所部收复桐柏、枣阳等地。 1940年5月,决定张自忠将军命运的枣宜会战拉开序幕,开战前,张自忠写信给部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给老战友冯治安的信中,他更是写道:“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字里行间,透露着赴死的决心。 5月15日凌晨,张自忠亲自率领1500余人的敢死队,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附近与日军遭遇,激战一天后,日军第3师团5000余人赶来增援,将张自忠部团团包围,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张自忠毫不退缩,亲自端枪冲锋。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张自忠身中7弹,其中胸部中弹最重,弥留之际,他对身边的副官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5月16日,这位年仅49岁的将军壮烈牺牲,成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军队最高级别将领。 张自忠殉国的消息传开后,重庆国民政府下令为他举行国葬,追赠陆军上将军衔,他的灵柩从宜城运回重庆途中,沿途民众自发护送,队伍绵延数十里,即便日机在头顶盘旋轰炸,也没有一个人离开。 在延安,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尽忠报国”挽词,周恩来盛赞张自忠是“中国抗战军人之魂”,一位国民党将军能够得到两党领袖如此高度的评价,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极为罕见。 如今走在全国各大城市,你会发现许多地方都有以张自忠命名的街道,北京的张自忠路、天津的张自忠路、武汉的自忠路,这些路名时时提醒着人们,曾经有这样一位将军,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张自忠牺牲的湖北宜城,当地政府建立了张自忠将军纪念园,每年5月16日,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前来祭奠,纪念园里那座高大的铜像,似乎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张自忠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个评选跨越了党派界限,体现了全民族对这位英雄的共同敬仰。 张自忠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精忠报国”,从投笔从戎到血洒疆场,从普通士兵到集团军总司令,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出身高低,而在于是否有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你的家乡有哪些抗战英雄的纪念设施?你还知道哪些像张自忠一样值得铭记的抗日将领?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那段不应被忘记的历史! 信源: 张自忠死得其所 八年抗日终得胜利——凤凰卫视
特批享元帅待遇的开国将军,同时拥2位合法妻子,资历比朱德还老1955年9月27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