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都建议增加反电子系统,祝学军却说:“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认为她异想天开,而她却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 1987年,咱们的导弹专家祝学军,正在为一个新型号导弹的研发愁眉不展。 这个项目,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东风-17的前身。当时团队发现一个要命的问题:导弹飞出去,就像个靶子,特别容易被各种电磁波干扰,说白了,就是还没到地方呢,就可能被人家“晃点”瘸了,甚至直接拐跑了。 这可咋办?当时会议室里,专家们吵成一锅粥。主流意见非常一致:加系统!给导弹装上更牛的“铠甲”,也就是反电子干扰系统。这思路很稳妥,就像你怕被病毒感染,就装个顶级的杀毒软件。全世界当时基本都这么干。 可祝学军听完,却轻轻摇了摇头。她一开口,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 这话一出来,底下嗡的一声。啥叫在雷达里消失?隐身飞机我们听说过,可一枚以十几倍音速飞行的导弹,要怎么消失?这不是科幻小说吗?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觉得这个年轻的女同志是不是有点太“敢想”了,这根本不现实。 但祝学军的眼神特别坚定。她不是在开玩笑。在她看来,你给导弹装再厚的“铠甲”,也总有更锋利的“长矛”等着你。你升级一次反干扰系统,人家回头就升级干扰技术,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套娃”游戏,我们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太被动了。 她要的,是换一条赛道,彻底改变游戏规则。 这个在1987年听起来“异想天开”的想法,在32年后,也就是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变成了让世界倒吸一口凉气的现实。当东风-17导弹战车缓缓驶过天安门时,全球的军事分析家都傻眼了。这玩意儿,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弹道导弹。 传统的弹道导弹,飞起来像个抛物线,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轨迹清清楚楚,虽然速度快,但对于现代超级计算机来说,算出来拦截它的路线并不算太难。可东风-17呢?它先把弹头送到大气层边缘,然后弹头自己分离出来,像一块在水面上打水漂的石片,以超过10马赫的速度,在大气层里“跳”着走。 这个“打水漂”的动作,学名叫“乘波体滑翔”。这是祝学军当年那个“让导弹消失”想法的最终答案。你不是能预测弹道吗?好,我的弹道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秒在哪儿。它不仅能上下跳跃,还能左右规避,轨迹完全随心所欲。 这就让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反导系统,包括美国吹上天的“萨德”和“爱国者”,瞬间成了摆设。你的拦截弹刚算好A点是它的目标,它一扭头已经飞到B点去了,等你反应过来,它早就奔着C点去了。等你再追,游戏已经结束了。 这就是降维打击。当所有人都还在琢磨怎么把“盾”做得更厚时,祝学军已经把自己的“矛”变成了对手看不见的“幽灵”。 这个过程,说起来轻松,但从1987年的一个想法,到2019年的惊艳亮相,中间是三十多年的埋头苦干。祝学军院士,这位被外媒称为“比核弹还可怕的女人”,几乎把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献给了这个“幽灵之矛”。 她带领团队,把钱学森老先生提出的“钱学森弹道”理论,和“乘波体”这个当时还非常前沿的气动学概念,硬生生地捏合到了一起。这里面的计算量有多恐怖,要攻克多少材料学、控制学的难题,我们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据说,为了一个数据,整个团队可以几天几夜不合眼,盯着屏幕,一遍遍地推翻,一遍遍地重来。 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执着。他们不相信异想天开,只相信科学和汗水能把“异想天开”变成现实。 现在,东风-17列装部队已经好几年了,它带来的战略影响,正在一天比一天清晰。就在去年下半年,美国海军学会的一份公开报告里,就非常直白地承认,面对东风-17这类高超音速滑翔武器,他们部署在第一岛链的“宙斯盾”防御系统,拦截成功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几年,美军正在拼了命地研发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还搞了一个叫“滑翔阶段拦截器”的项目,专门想对付我们的东风-17。但根据今年年初五角大楼透露出的信息,这个项目遇到了巨大的技术瓶颈,主要是拦截弹的速度和机动性跟不上,成本还高得吓人。说白了,就是想模仿,但作业不好抄。 这,就是祝学军院士在1987年那个看似疯狂的想法,在今天开出的花,结出的果。 很多人都叫她“导弹女神”,这个称呼很酷。但在生活中,她也是个普通人。她的爱人杨建民,是她的大学同学,也是航天系统里的专家。两个人是同行,是战友,更是生活中的伴侣。他们一起为了共同的事业奔忙,相互扶持,这种“神仙爱情”,也是咱们航天精神的一部分,有铁血,也有柔情。
1980年5月18日中午,美国总统卡特白宫办公室的保密电话响了,得到这样一个消息
【104评论】【2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