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忽局”又发力了?局座张召忠又预测失败!十年前,张召忠在《海峡两岸》的节目中表示,对于激光武器,可以应用在军方的距离还非常的遥远,现在还看不到哪一天能装备,我不能说再有10年或者20年,这个东西就能够装备军队了,没有。 有些话,说出来的时候没人觉得不对,但时间会给出最响亮的回应。2014年,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就曾对中国的激光武器发展泼了一盆冷水,他断言这东西距离真正装备部队“非常遥远”。 他这不是凭空猜测。当时,全球最顶尖的美国都在这个领域里挣扎,砸了数十亿美元,结果大量项目都半途而废。看着美国这个领头羊都走得如此艰难,他判断中国想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几乎不可能,甚至放话“二十年也无法服役”。在当时看来,这番论断合情合理。 然而,现实的剧本没按常理出牌。仅仅几年后,在一次盛大的阅兵式上,中国的舰载激光武器LY-1就这么公开亮相了。这套系统外观看起来更像是一台精密的光学仪器,完全没有传统火炮导弹的影子,但它的出现,无声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次亮相的远不止一款,而是一个激光武器家族,包括了舰载防空和反无人机等多个型号。受阅官兵那句“都是打仗的装备”,更是直接挑明:这些闪耀着科技之光的“利刃”,已经具备了随时走向战场的能力。 别人趟过的坑,我们是不是非得再踩一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等一些国家在研发上习惯于“极高起点、极大投入”,追求一步到位,结果常常因为技术整合太难、系统不够稳定而不得不中途放弃。很多国家的研发至今还停留在几十千瓦功率的试验阶段。 中国的玩法显然更聪明,也更务实。我们选择了一条“务实渐进”的路子,不追求单个指标的极限,而是强调整个系统要“能用、好用、可部署”。这条路的一个关键选择,就是“舰载先行”,早在几年前,相似的设备就已出现在大型两栖舰船上进行测试。 选择大船作为起点是明智的,那里电力充足、空间宽裕,方便改装和测试。这种迭代验证的策略,成功绕开了许多技术陷阱。这背后,是中国整个工业体系的崛起在提供支撑,从特种光学材料到电池储能,再到复杂的冷却和控制系统,每一个环节的进步都在为这把“光之利刃”注入能量。 有外界猜测,公开展示的LY-1功率可能已超过200千瓦。如果这个数字属实,意味着中国在激光武器的实际装备功率上,已经悄悄走到了世界前列。 这东西一上场,海战的攻防规则可能就要改写了。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防空逻辑,不再是“弹道”拦截,而是以光速进行打击。能源来自舰艇电力,而非有限的弹药,这意味着它拥有了近乎无限的“弹药”,能够进行持续作战。 这种能力对于应对无人机群、小型快艇这类“低慢小”目标尤其致命。过去用昂贵的导弹去打廉价的无人机,费效比极低。现在,激光武器能以极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精准的清理。它完美弥补了海军中小型舰艇在中近程防空上的短板。 更厉害的是,激光武器还是一种“可调节”的武器。功率调低,它可以用于侦测、干扰甚至烧毁对方的光学设备;功率开到最大,它就是一把致命的切割刀。这种灵活性是任何传统武器都不具备的。 当然它也并非万能。恶劣天气和大气环境会影响其效能,面对高速高机动目标时也面临跟踪难题。它不会完全取代导弹和火炮,而是会与它们互补,构成一个更多层次、更可持续的海上防御体系。 所以回过头来看,当初的预言到底是对是错,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国再一次用行动证明,在他人的失败经验面前,我们没有被束缚住手脚,而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往成功的道路。 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这不是预言失败,而是我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到位了。这种说法,也挺有道理。LY-1的亮相,不仅仅是一款武器的登场,更是一种技术路线的自信,是中国在高新科技领域能够按照自己节奏发展的最佳证明。 它是一个缩影,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整体科技实力与强大工程能力的跃升。当越来越多这样的“中国创造”走向成熟和普及,世界将见证更多由我们来改写的战场规则。
对于我们亮相的反无人机激光武器,国外军事专家看的也是一愣一愣的!国外军事专家表示
【50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