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暮春,一封奏折让康熙紧锁眉头。奏折是坐镇广东多年的平南王尚可喜所写,表

帝王八卦 2025-09-03 23:50:12

1673年暮春,一封奏折让康熙紧锁眉头。奏折是坐镇广东多年的平南王尚可喜所写,表示想带着麾下四千余户、总计两万多人的部众与家眷,返回辽东居住。恳请朝廷将顺治年间赏赐给他的田宅重新划归,用以安置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半生的老部下。 尚可喜是清廷入关初期所册封的 “三藩” 之一,控制着富庶的广东。 康熙摸不准这是尚可喜真的要卸任,还是试探,便召来几个亲信大臣商议。 大臣明珠说:“皇上,尚可喜应当不会有二心。但两万多人一同返回辽东,这件事绝非小事啊!辽东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安置如此众多的人口,而且这些人不少都是能战之兵,去了辽东也是个隐患。” 康熙缓缓点头,他对 “三藩” 的隐患早有察觉:吴三桂在云南私自铸造钱币、囤积粮草;耿精忠在福建也不安分;尚可喜虽说相对安分,可在广东经营多年,也不得不防。 为了弄清尚可喜的真实意图,康熙暗中派人前往广东展开调查。 然而,调查结果却出乎意料,这件事背后并没有复杂的权谋算计,反而牵扯出一段棘手的家庭纠纷。 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甚至因为地方官员出面劝阻他的恶行,就派人砸毁了知府衙门,气焰嚣张到了极点。 尚可喜此时已年近七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对于尚之信的胡作非为,根本无力管束。尚可喜生怕尚之信哪天闹出更大的乱子,最终连累整个尚氏家族。思前想后,这才决定以 “退休” 为借口,带着的部众离开广东,既能避开儿子惹下的麻烦,也能为尚家保全一份平安。 可就是这样一桩看似简单的 “家事”,却在不经意间搅动了局势。 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尚可喜请求归乡的消息后,坐不住了,在看到尚可喜主动提出交出兵权、返回辽东,也打起了算盘:是不是也能跟朝廷谈判,争取保留手中的权力? 不久后,康熙召集大臣商议尚可喜归乡之事。 大臣们很快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以图海为首的认为,尚可喜年老体衰,想回到辽东养老,这是人之常情。朝廷如果不批准他的请求,反而会显得过于刻薄,不如就答应他。 明珠等人则反对,认为尚可喜离开可以,但两万部众不能跟着去。否则,吴三桂、耿精忠都效仿,三藩的人马都去了辽东,汇集在一起,岂不是麻烦更大? 经过反复思考,康熙终于拿出了最终方案:批准尚可喜退休归乡,但随行人员不能超过八百人。辽东的土地有限,根本无法安置两万多人,八百人已经足够保护他一路平安了。 当朝廷的圣旨传到广东平南王府时,尚可喜愣在了原地,他原本的计划是带着部众一起离开广东,躲开尚之信这个 “祸根”,可没想到朝廷只允许他带八百人,两万多部众还得留在广东,这分明是在变相收回他的兵权!。 与尚可喜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尚之信,当他得知尚可喜只能带八百人去了辽东后,高兴得合不拢嘴。 尚之信表面上对父亲尚可喜恭敬有加,可暗地里却早已开始盘算如何尽快掌控广东的兵权,满足自己的野心。 过了不久,局势突变,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并派人给尚之信送去了一封密信,劝说尚之信和他一起举事。 当时,尚可喜已经收拾好了行囊,正准备启程北上返回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气得浑身发抖,立刻把尚之信叫来,指着他的鼻子怒斥。 尚之信低着头,嘴上连连答应 “儿子不敢”,可心里却是另一番心思。 后来,见吴三桂一路势如破,尚之信坐不住了,率亲卫部队包围了尚可喜的府邸,夺取广东的军权,响应吴三桂, 尚可喜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口气没上来,直接病倒在了床上,在几个月后病死。 而尚之信的结局,从他起兵造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他是纨绔子弟,毫无军政能力,虽手握数万大军,但都是乌合之众,相比吴三桂的部队,战斗力差远了,自然也不会是清军的对手。 尚之信首鼠两端,时而倒向吴三桂,时而又表示要效忠清廷。康熙表面对尚之信进行安抚,在吴三桂病死,三藩之乱进入尾声后,不再留情,将尚之信捉拿押去北京处斩。

0 阅读:49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