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被逼退位后,张柬之等参与者设宴祝贺,姚崇却当场大哭起来。一年后,张柬之等人皆死于非命,而姚崇却活了下来。 公元705年初, 武周朝局动荡。彼时的武则天,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宠爱之上。 这对兄弟借着武则天的庇护,在洛阳宫中肆意妄为:他们纵容家奴强占百姓良田,在朝堂上安插亲信干预官员任免,甚至敢对皇室宗亲颐指气使。 满朝文武虽对二张的嚣张怒火中烧,却因畏惧武则天,始终只能在私下里议论,不敢公开反抗。 武则天这边,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摇摆 也引起了朝中内心倾向恢复李唐的大臣不满。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时任宰相的张柬之。这位已过八十岁的老臣,虽年事已高,却始终怀揣着复兴李唐之心。 张柬之暗中联络志同道合的大臣: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四位重臣率先响应,随后他们又秘密接触左右羽林军将领李多祚、李湛,以 “复兴李唐、共保社稷” 为号召,组建起一支横跨朝堂与军界的政变力量。 巧合的是,当时驻守灵武、担任行军大总管的姚崇,恰好因回京述职来到洛阳。 当张柬之在深夜悄悄叩开姚崇的府门,将政变计划全盘托出时,这位素来以沉稳多谋闻名的大臣,在沉默片刻后便点头同意 。 正月二十二日的清晨,张柬之等人率领五百余名羽林兵冲向武则天的行宫,与此同时,李多祚、王同皎等人快马加鞭赶往东宫,恳请太子李显出面主持大局。 李显早已被多年的幽禁生活磨平了棱角,面对眼前手持兵器的将士,他竟吓得浑身发抖,颤声说道:“逆贼确实该杀,可陛下(武则天)正病重,若是惊扰了她,该如何收场?不如等日后再做打算吧。” 王同皎等人见太子犹豫不决,跪在地上苦苦劝谏,李显望着众人坚毅的眼神,终于咬了咬牙,被王同皎扶上战马,一同朝着宫门奔去。 羽林兵顺利攻破宫门,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还没来得及反应,便已倒在血泊之中,人头落地。 当张柬之带着众人闯入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时,这位年迈的女皇帝正从病榻上惊坐而起,厉声喝问:“是谁敢在宫中作乱?” 张柬之神色镇定地回答:“张易之、张昌宗图谋造反,臣等奉太子之命已将他们诛杀!因事情紧急,未能提前向陛下禀报,惊扰了圣驾,臣等罪该万死!” 武则天的目光落在李显身上,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是你让他们这么做的?逆贼已经除掉,你回东宫去吧。” 桓彦范上前一步说:“恳请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顺应天意与民心!” 武则天看着眼前这些曾由自己一手提拔的大臣,最终只是沉默着,没有再反驳。 政变的余波迅速席卷整个洛阳城:张昌期、张同休等张氏党羽被尽数逮捕后枭首示众。武则天被软禁在长生殿,不久后又被迁往至上阳宫,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权。 二月初四,李显复位,恢复 “唐” 的国号,武周王朝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论功行赏时,张柬之、崔玄暐等五人因主导政变被封为王,史称 “神龙五王”;姚崇虽未直接领兵作战,却因参与谋划政变,被封为梁县侯。 一时间,洛阳城内张灯结彩,文武百官相互道贺,所有人都沉浸在 “李唐复兴” 的喜悦之中,认为这场政变的成功,便是故事的最终结局。 可谁也没有想到,在武则天迁居上阳宫的那天,一场意外的 “小插曲” 打破了这份喜庆。 唐中宗李显为了彰显自己的 “仁孝” 之名,特意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上阳宫 “送行”。张柬之等五王满面春风,相互拱手道贺,言语间满是 “再造社稷” 的自豪与骄傲 。 可就在此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压抑的哭声,众人转头望去,只见姚崇正站在宫墙的角落,泪水顺着脸颊不断滑落。 张柬之连忙快步走上前,压低声音劝阻道:“如今陛下复位,你怎能在此时哭泣?” 姚崇哽咽着说:“我心中难免有些感伤,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啊。” 周围的官员听了这番话,有的称赞姚崇 “重情重义”,有的则在私下里嘀咕他 “不识时务”。但只有姚崇自己知道,这场哭泣绝非单纯的 “念旧”。他比任何人都看得透彻,政变的成功只是权力游戏的开始 。 武则天虽已退位,但她的侄子武三思仍手握重权,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遍布三省六部。而且,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李显的爱女安乐公主,凭借这层 “亲家” 关系,武三思在新朝依旧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姚崇早已看透,李显性格懦弱,皇后韦氏又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必然会与武三思联手,共同对付 “神龙五王”。 而姚崇此刻为武则天哭泣,恰好能向武三思传递一个信号,姚崇并没有与武氏家族为敌,对武则天存有感念之情。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姚崇所预料的那样。李显复位后,韦后与武三思很快便结成了同盟。他们利用李显的信任,一步步架空 “神龙五王” 的权力,短短一年时间,“神龙五王” 便尽数陨落,参与政变的其他大臣也多被牵连,要么被贬谪到偏远之地,要么被直接杀害。 而姚崇,却因那场 “不合时宜” 的哭泣,成了这场清洗中的 “幸存者”,在短暂蛰伏后,又重任宰相。
武则天被逼退位后,张柬之等参与者设宴祝贺,姚崇却当场大哭起来。一年后,张柬之等人
帝王八卦
2025-09-03 23:21: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