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的中国西南边境,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两山轮战的紧张氛围正悄然弥漫。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一张拍摄于军营中的黑白合影,成为了那段峥嵘岁月的珍贵见证。照片中,身着军装的男子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身旁的女子同样一身戎装,温婉却不失刚毅 —— 他们便是 27 军老军长王毅之子王镇疆与妻子。彼时,王镇疆担任 27 军 80 师 238 团副团长,妻子则是部队里的一名军医,这张合影,既是两人爱情的定格,更是他们即将奔赴战场前的庄重告别。 提及王镇疆,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王毅。作为 27 军的老军长,王毅在军旅生涯中战功赫赫,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深受官兵爱戴的高级将领。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王毅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治军理念和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家中独子王镇疆。自小在军营长大的王镇疆,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年后,他毅然追随父亲的脚步参军入伍,从基层战士做起,凭借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一步步晋升至 238 团副团长,在部队中赢得了战友们的认可。 1987 年,随着两山轮战的需求日益迫切,27 军接到了准备赴边参战的命令。消息传来,军营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而热烈,官兵们纷纷主动请战,渴望奔赴前线保卫祖国领土。此时的王镇疆,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作为老军长的独子,他本可以凭借特殊身份留在后方,从事相对安全的后勤保障或军事训练工作,这在当时的部队中并非特例。不少人也劝他:“你是军长的儿子,没必要去前线冒险,留在后方同样能为部队做贡献。” 然而,王镇疆却坚定地拒绝了这份 “特殊待遇”。在团部召开的参战动员会上,他第一个站起来表态:“我是军长的儿子,但我更是一名军人!国家有难,军人理应冲锋在前,我作为军长的儿子,更应该带头冲锋,为战友们做好表率!” 这番话掷地有声,不仅让在场的官兵们深受触动,更展现出他身为军人后代的觉悟与担当。他深知,父亲一生戎马,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己绝不能因为身份特殊而退缩,辜负父亲的教诲和军人的使命。 王镇疆的决定,也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他的妻子作为部队军医,深知战场的危险,却从未劝阻丈夫。相反,她主动向部队申请,希望能与丈夫一同前往前线,用自己的医疗技术救治受伤的战友。在那张合影拍摄当天,妻子特意为他整理好军装领口,轻声叮嘱:“到了前线,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会在后方(注:后随部队赴前线)做好医疗保障,等你平安回来。” 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夫妻间的深情与对国家的忠诚。而王镇疆则紧紧握住妻子的手,眼神坚定地回应:“你放心,我一定会带领战士们完成任务,咱们在前线见,一起等着胜利的那一天。” 事实上,王镇疆在部队中的表现,从未因 “军长之子” 的身份而搞特殊。在日常训练中,他总是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离开,无论是战术演练还是体能训练,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与普通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有一次,部队进行野外拉练,全程负重几十斤,中途还遭遇了暴雨天气,不少年轻战士体力不支掉队。王镇疆见状,主动帮战友扛枪背背包,一边走一边给大家鼓劲,最终带领全连战士按时完成了拉练任务。他常说:“在部队里,没有军长的儿子,只有军人。身份不是特权,而是更大的责任。” 奔赴前线后,王镇疆更是将这份责任扛在肩上。作为 238 团副团长,他主要负责阵地防御和战术指挥工作。面对复杂的战场环境和敌人的频繁袭扰,他沉着冷静,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精准的判断,多次带领部队成功击退敌人的进攻,守住了阵地。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前沿阵地有几名战士受伤,无法及时撤回。王镇疆不顾身边警卫员的劝阻,亲自带领突击小组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前沿,将受伤战友安全转移。而他的妻子,则在后方医疗点日夜忙碌,抢救伤员、准备药品,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夫妻俩虽然同在前线,却很少有机会见面,只能通过偶尔的书信传递彼此的牵挂与平安。 那张拍摄于 1987 年两山轮战前夕的合影,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中的王镇疆与妻子,或许未曾想到,这张看似普通的合影,会成为他们投身保家卫国事业的生动见证。它不仅记录了一对军人夫妻的真挚情感,更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庭的家国情怀,以及新时代军人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使命担当的精神风貌。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凝视这张合影,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王镇疆拒绝特殊待遇、主动请缨上前线的事迹,告诉我们:真正的荣誉,不是来自身份的特殊,而是源于对责任的坚守;真正的军人,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始终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张合影背后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传承那份永不褪色的家国担当。
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本次阅兵分列式的徒步方队,跟前一次大阅兵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每个
【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