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 年 8 月 24 日,北京西城太平湖的夜色比往常来得更早,湖面泛着冷冽的波光,倒映着岸边稀疏的树影。这一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 老舍,身着一件蓝色中山装,独自走向这片湖水,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告别了他曾热忱描绘的人间百态。而在他迈出家门的最后时刻,院子中间那番与三岁孙女的告别,成为这位文豪留给世间最令人心碎的温暖细节。 老舍本名舒庆春,1899 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旗人家庭,家境的贫寒在他童年记忆里刻下了深刻烙印。他的父亲舒永寿是清廷护军营的一名普通士兵,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阵亡,那时老舍年仅 1 岁。此后,母亲马氏凭借给人缝补浆洗的微薄收入,独自拉扯着老舍和两个姐姐长大,一家人挤在胡同里的小杂院,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贫寒的家境让老舍早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13 岁时,为减轻家庭负担,老舍被迫辍学,在街头做过杂役、学徒,尝尽底层生活的酸甜苦辣。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1913 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学校,不仅学费全免,还能获得少量生活补贴。1918 年,20 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小学担任教师,教书育人的经历让他深入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群,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后来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1924 年,老舍迎来人生的重要转折 —— 受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前往该校担任汉语讲师。在英国的五年里,他系统阅读了莎士比亚、狄更斯等西方文学大师的作品,开阔了文学视野,同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6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连载,以幽默辛辣的笔触揭露社会现实,一举成名。1929 年回国后,老舍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尤其是 1936 年问世的《骆驼祥子》,以北平拉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为线索,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底层民众的苦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积极投身文艺事业,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多部脍炙人口的话剧。《茶馆》以一家茶馆的兴衰折射社会变迁,语言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饱满,1958 年首演后引发强烈反响,甚至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的代表作。彼时的老舍,不仅在文学界享有崇高声誉,还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生活看似步入安稳顺遂的阶段,他与妻子胡絜青育有三女一子,孙女小月的出生,更给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 然而,1966 年夏天,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打破了所有平静。作为知名文化人士,老舍成为冲击的对象。8 月 23 日,老舍被带到北京孔庙,遭受了残酷的批斗,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严重摧残。据其家人回忆,老舍回家时,衣衫褴褛,身上带着伤痕,眼神里充满了疲惫与绝望,但他始终未向家人抱怨半句,只是默默整理着自己的书籍和手稿。 8 月 24 日清晨,老舍像往常一样早起,仔细梳理了头发,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蓝色中山装 —— 这件衣服是他出席重要场合时最喜欢穿的。他走到院子里,看到三岁的孙女小月正在玩耍,那是他最疼爱的孩子,平时只要有空,就会抱着小月讲故事、教她认字。那天,老舍特意叫住小月,蹲下身,眼神温柔却又带着难以察觉的沉重,他轻轻抚摸着小月的头,一字一句地说:“小月,和爷爷说再见。” 三岁的小月还不明白 “再见” 背后的深意,只是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 “爷爷再见”,便又跑去玩耍。老舍望着孙女的背影,愣了许久,随后缓缓站起身,没有再回头,一步步走出了家门。这一去,便成了永别。当晚,有人在太平湖发现了老舍的遗体,他的口袋里装着两样东西: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纸条,还有一块刚买不久的水果糖 —— 那是他出门前特意给小月买的,却再也没机会亲手交给她。 老舍的离世,是中国文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作品以浓郁的京味语言、深刻的人文关怀,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塑造了无数经典的人物形象,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而他投湖前与孙女的最后告别,成为这段悲怆历史中最触动人心的细节 ——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饱经沧桑的文人,心中牵挂的仍是家人的温暖,那句郑重的 “再见”,既是对孙女的不舍,更是对这个他曾深爱却又无奈告别的世界的最后眷恋。 如今,太平湖早已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变迁,但其承载的这段历史记忆却从未被遗忘。老舍的作品依旧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而他与孙女的那番告别,也成为人们缅怀这位文学巨匠时,心中难以磨灭的温情与痛惜。它提醒着人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个体的命运都与时代紧密相连,而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永远值得被铭记。
面对各种争议,易中天教授说:“毫无疑问,莫言就是在忠诚地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忠言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