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有个猛将叫王彦升,喜欢当场割下犯人耳朵下酒生吞。《宋史·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九

海冬谈文 2025-09-03 12:12:56

宋初有个猛将叫王彦升,喜欢当场割下犯人耳朵下酒生吞。《宋史·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九》明确记载:“性残忍,力战多立功,然喜手搏士大夫……西人有犯汉法者,彦升不加刑,召僚属饮宴,引所犯以手捽断其耳,大嚼,卮酒下之。犯者流血被体,股栗不敢动。前后啖者数人。” 此等骇人听闻之举,却与他的起家和结局息息相关。 北风卷地,原州军营内的火把被吹得明灭不定。中军帐内,一场宴饮正在进行,气氛却并非欢愉,而是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肃杀。主位上端坐的,正是原州防御使王彦升。他面色冷峻,虬髯如戟,目光如炬,扫视着帐下几名被缚的羌人部族首领。 这几人或因部落争斗,或因疑似与境外党项人勾结,触犯了宋廷律法,被擒至帐前。 王彦升并不审问,只是举起面前的酒卮,一饮而尽。随后,他缓缓起身,走向其中一名面如土色、浑身颤抖的囚犯。帐中他的僚属们屏息凝神,他们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却无人敢出声。 只见王彦升伸出粗壮如铁钳般的手,猛地抓住那囚犯的耳朵。囚犯惊恐欲绝,还未来得及求饶,只听得一声压抑的痛吼,王彦升竟生生用手将其一只耳朵撕扯下来!瞬间血流如注,溅染帐席。 在众人震骇的目光中,王彦升面色不变,将那只血淋淋的耳朵置于案上,用匕首切割几下,竟放入口中咀嚼起来,随即又仰头灌下一大杯酒,仿佛那只是寻常的下酒菜。那名被割耳的囚犯痛得几乎昏厥,却因极度恐惧而僵在原地,股栗不止,不敢再有半分动弹。其余囚犯更是魂飞魄散,磕头如捣蒜。 王彦升环视他们,声音冷硬如铁:“西陲之地,法度不立则人心涣散。今日以此立威,尔等可知大宋律法之严?可还敢犯否?” 王彦升并非寻常将领,他早年是后周太祖郭威帐下的“爪牙”,以勇猛和膂力著称,更是“陈桥兵变”中最早拥戴赵匡胤的关键人物之一。史载兵变当夜,正是他与王审琦等人叩开宰相王溥的家门,以武力胁迫,为赵匡胤顺利接管京城扫清了障碍。其行事风格之果决狠辣,可见一斑。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残忍和跋扈也很快触怒了新帝。据说进入京城后,他竟欲闯入宰相王溥府邸索贿,被王溥严词拒绝后,此事传到赵匡胤耳中,令太祖极为不悦。太祖深知,天下初定,需要的是文治与怀柔,而非这般野蛮的武力震慑。王彦升的作风,与北宋想要塑造的仁德形象格格不入。 因此,尽管有拥立大功,赵匡胤却始终没有授予他梦寐以求的节度使节钺,反而将他“外放”至西北边陲,担任防御使,明升实贬,让他去对付那些彪悍的羌戎部落,可谓人尽其用。 在西北,王彦升的残忍找到了“用武之地”。他用这种极端恐怖的方式立威,效果显著,“西人畏惧,不敢犯塞”。他用最原始、最血腥的手段,来维持宋王朝在边境地区的统治秩序。 但他“啖耳”的恶名也很快传回了汴京。这彻底触犯了宋太祖“宽仁治国”的底线。赵匡胤可以容忍边将严苛,但绝不能容忍如此有损帝国声誉的野蛮行径。自此,王彦升被彻底边缘化,终生未能再获重用。 王彦升最终死于驻防之地。他的儿子王粲请求承袭父亲的官职,但宋太祖赵匡胤毫不客气地回绝了:“(彦升)罕立战功,且性暴戾,非抚众之才。” 一句话,彻底否定了这位“啖耳将军”的职业生涯。 王彦升的一生,是五代乱世武人野蛮生长的一个缩影。他的勇力与残忍在乱世中是晋身之阶,但在力求重建秩序与礼法的宋初,却成了无法被容纳的“前朝遗风”。他成了赵匡胤用来昭示新时代来临的一个反面典型:大宋,将不再是他这样的武人的天下。王彦升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海冬谈文

海冬谈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