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终于意识到,只有消灭乌克兰军队有生力量,才能打赢俄乌战争!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半,俄军除了一个马里乌波尔,就没有打出一场歼灭战。 一开始俄罗斯也想速战速决,开着坦克直奔基辅,结果没成功,后来就变成了主要在东部一点一点啃阵地,这边炮轰,那边无人机盯梢,士兵蹲在战壕里耗着。 俄军不是不想“包饺子”,马里乌波尔那次确实成功了,围住乌军猛轰,最后拿下了钢铁厂,但奇怪的是,这套之后再没灵过。 比如巴赫穆特打了大半年,俄军说消灭了好几万乌军,但实际上乌军都是分批上场,损失一批就换下来休整,主力部队始终没被整锅端。 说白了,乌军学精了:不硬扛,打到差不多就撤,保存实力,这样俄军虽然能往前推,但总是灭不了对方的主力。 现在打仗太“透明”了,天上全是无人机和卫星,部队一动就被看见,想悄悄绕后包抄?基本没戏。 乌克兰地势平坦还穿插着城镇,守方有路可退,援军也来得快,再加上西方不断送武器,从火箭炮到战斗机,乌军总能补上血条。 最关键的是,俄罗斯自己也怕拼太狠,国内要稳定,兵源也不能无限耗,所以选择了更稳的打法:不求速胜,慢慢磨,占一寸是一寸。 这就像两个人拼体力,看谁先累趴,俄罗斯想靠慢慢放血拖垮乌克兰,但乌克兰背后有欧美输血,战争变成了耐力的比拼——俄罗斯的资源和乌克兰背后西方的支持,谁更持久,谁就能赢。 但如果一直这样磨下去,最苦的还是老百姓,两边都在不断征兵,装备在不断消耗,战争变成了一台吞噬生命的机器。 这场战争本质上成了无人机和电子战能力的比拼,哪一方技术更胜一筹就能占据优势,乌克兰面临老兵不断损耗而新兵训练不足的困境,俄罗斯同样在全力扩充兵源,甚至采取了从监狱征兵的极端手段。 战局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美国大选结果将决定西方援助力度,而欧洲持续军援的能力也存有疑问。 战争不是打游戏,没有那么简单的一键胜利,俄军不追求“包饺子”,不是因为心软,而是因为现代战争真的很难打成歼灭战。 天上全是眼睛,武器越来越智能,死守不如灵活撤退,乌克兰人也聪明,不硬碰硬,你进我就退,你退我就扰,这种打法虽然不像大决战那么痛快,但确实有效。 说到底,现在的战争拼的不仅是枪炮,还有经济、舆论,俄罗斯在耗,乌克兰在扛,西方在供血,真正的胜负手,可能不在战场本身,而在于谁先撑不住——是俄罗斯的经济?还是西方的耐心?或是乌克兰的兵源?
红军城隐藏的乌军部队,已经全部暴露出来了!俄军高层下令收网,苏梅州俄军太平洋舰队
【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