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医院的核磁共振仪一台就要上千万,而一旦开机就永远不能关机,一天光电费就要

冰枫看历史 2025-08-28 17:44:48

[太阳]医院的核磁共振仪一台就要上千万,而一旦开机就永远不能关机,一天光电费就要1500元,再加上每天操作仪器的人员成本,那得检查多少年医院才能回本?   信源:上观新闻8月26日讯——让我国医学分子影像设备不再依赖进口,联影医疗摘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你躺进核磁共振(MRI)那狭长幽深的隧道里,听着机器发出的轰鸣,心里可能只盘算着几百甚至上千元的检查费。但你或许从未想过,这笔费用背后,是一台永不停歇、日夜吞金的医疗巨兽。   要理解这台机器的开销,得先明白它为什么几乎从不关机。这并非浪费,而是由其核心技术决定的。MRI的心脏是一个超导磁体,它必须被浸泡在液氦中,维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零下269摄氏度。只有在这种极致的低温下,它才能实现零电阻,产生稳定而强大的磁场。   这台机器只能24小时待命,而这意味着一笔笔实实在在的开销。它是个耗电大户,光是维持低温和配套系统运转,一年电费先不说,平均每天就要烧掉千把块。   更要命的是液氦,这种稀有且依赖进口的资源会自然挥发,医院每隔几个月就得补充一次,每年又是十几二十万的支出。   除了这些,还有高昂的维修合同,特别是进口设备,一年动辄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再加上至少三名轮班操作的专业技师和负责解读影像的放射科医生,人力成本每天也得以千元计算。   一旦断电关机,哪怕是短暂的冷却中断,都会引发一场灾难。磁体失去超导特性,内部电流瞬间释放巨大热量,导致昂贵的液氦在几分钟内蒸发殆尽,磁场也随之崩溃。   想要修这玩意,得整个系统停摆一星期左右,其间的金钱损耗先不说,光是医院自己的业务就耽误不起。面对如此惊人的投入,医院为什么还趋之若鹜?   答案很简单:在合适的地方,它就是一台不折不扣的“印钞机”。在患者络绎不绝的大城市三甲医院,一台MRI几乎是从早转到晚,一天完成四五十例检查是常态。按单次平均八百到一千五的收费,日收入就能达到数万元。   在这样的高强度运转下,刨去所有成本,医院的净收益还是蛮香的,年盈利达到数百万元并不稀奇,有的甚至能创造数千万的利润。对这些医院来说,这笔巨额投资可能短短两三年就能回本,之后便进入了纯粹的盈利期。   然而,这套“财富密码”并非对所有医院都有效。在一些患者流量不足的中小型城市或民营医院,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设备可能一天也用不上十次,但每天高昂的电费、液氦消耗和人员工资却一分不能少。收入远远覆盖不了支出,导致年年亏损。   这时,这台高科技设备就从一项优质资产,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投资回报周期如果超过五年,巨大的资金压力足以拖垮一家医院的财务。有些医院甚至无奈到,只能把自家的MRI时段出租给周边医院使用,以此来减少一些损失。   说到底,这台机器能否赚钱,关键不在于技术多先进,而在于医院的经营模式和它所处的市场环境。   而对我们普通患者来说,感受则更为直接。一次几百上千的检查费,尤其需要做多部位扫描或增强扫描时,花费更是水涨船高。   虽然相比国外治个感冒动辄上万的价格,国内已经亲民很多,但对于收入不高的家庭、需要长期复查的慢性病患者或是老年人,这笔钱依然是沉重的负担,甚至可能成为他们就医路上的绊脚石。   目前,很多检查项目也还是需要患者自掏腰包。高科技在带来精准诊断的同时,无形中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好消息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国产设备的成熟也是肉眼可见,而咱们最大的优点就是物美价廉。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MRI检查能变得更加普及,价格也更为亲民,让这束洞察健康的“火眼金睛”能照亮更多需要它的人。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用户36xxx86

用户36xxx86

2
2025-08-28 18:24

现在便宜了不少,不说别的以前光片子就五六十起步,现在云胶片都免费!

猜你喜欢

冰枫看历史

冰枫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