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一名走失的战士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被人用石头砸了一下,小战士扭头看去,只见四名越军出现在眼前。 1979年,边境线上硝烟四起,中国军队为了维护领土完整,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整个战事从2月17日打到3月16日,短短一个月,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战场上到处是激烈的交火。越南那边有苏联撑腰,野心不小,之前还入侵柬埔寨,搞得地区局势乱成一锅粥。中国军队分东线西线推进,东线主要是广西方向的部队,西线则是云南的。参战部队包括41军、42军什么的,总兵力好几十万。战况惨烈,伤亡数字后来统计出来,中国这边阵亡和负伤加起来几千人,越军那边损失更大,城镇基础设施被摧毁不少。这场仗打完,中国军队撤回境内,达到了惩戒目的,也让越南在国际上吃亏。 不过,战争总有意外,雾气大的丛林里,士兵容易走散,陈书利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陈书利1977年入伍,当了两年兵,就成了班长。那年他21岁,所属41军121师361团8连。2月下旬,一次突击行动中,大雾把部队冲散了。他本来跟着大队往前冲,结果迷了路。手里有把半自动步枪,子弹不剩多少,继续往前走,陆续碰上六个同样掉队的同志。他们来自不同单位,三个人身上带伤。七个人凑一起,武器就三支枪,弹药有限。大家一看陈书利年纪轻但稳当,就让他当头。他们白天躲着,晚上往北走,靠陈书利农村经验认方向,避开越军巡逻。 敌后生存难啊,饥饿、伤病、随时可能被发现。 没多久,越军就追上来了。大概二十人左右的巡逻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陈书利领着大家钻进一个废弃仓库,里面有化肥袋子,他们赶紧堆起来当掩体。越军围上来,第一波冲锋就被打退了。陈书利枪法准,开火击中几个。接下来两个多小时,越军冲了十几次,小组硬扛下来。陈书利一个人就干掉十多个。越军后来用重机枪扫射,仓库墙被打得坑坑洼洼,弹药快光了。没办法,陈书利下令趁烟雾分散突围,约好北边公路碰头。撤退乱套,他又和同志们分开了,这次真成孤身一人。 腿伤发炎,衣服破烂,沾满泥血,继续往前挪。 第三天早上,他找到一片红薯地,饿坏了,就上手挖。还没挖出多少,身后石头砸过来,砸中肩头。他扭头一看,四名越军走近了。他们身材高大,手里有枪,但没当他是中国兵。因为他那身脏衣服颜色跟越军制服有点像,加上饿瘦的样子,以为是当地乞丐偷东西。越军指指点点,靠近想赶人。陈书利抓住机会,慢慢站起来,手里枪还有一梭子弹。距离拉近到几米,他突然开火,点射放倒眼前几个。剩下越军吓跑了,他没追,赶紧钻草丛逃走。 逃走后,他往北走,听到远处枪声,跟约定信号差不多。用尽力气赶过去,几小时后看到公路边中国军队的旗帜。他举手示意,就昏过去了。醒来在医疗点,瘦到四十多公斤。医护查明身份,好消息是六个同志也陆续回来了。小队几天里击毙三十六名越军,战绩不小。陈书利和四个同志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还有黄招强、李庆海他们。事迹传开,作家理由写了报告文学《威震峡谷的七勇士》,还画成连环画,在军里全国流传。 陈书利后来接受采访,上了新闻联播。 这故事不光是个人英雄主义,还反映出那场战争的残酷。士兵们在敌后,靠意志和机智活下来。越军当时装备不错,有苏联援助,火力猛,但中国军队训练扎实,战术灵活。整个战事,中国军队推进快,摧毁越北不少设施,教训了对手。战后,中越关系紧张了好几年,到80年代还有零星冲突。陈书利的经历成了典型,激励后辈。想想看,一个农村小伙,入伍没几年,就在生死关头做出那些事。不是天生英雄,而是环境逼出来的。战争结束,中国撤军,越南也从柬埔寨撤出,地区慢慢稳定。但代价大,双方伤亡重,经济损失多。
1988年3月15日,执行境外抵近侦察捕俘行动的老山第十五侦察大队4
【1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