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军在巨流河击败郭松龄后,吴俊升对张作相说:“跟着郭鬼子反大帅的,营长以上都得枪毙。” 汤玉麟说:“对,这帮人都不能留。” 张作相说:“此事得看大帅怎么处理。”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车站一栋已停业的火柴公司大楼里召开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是奉军第三军团上校以上军官,一共一百多人,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也一起出席。 会上,郭松龄宣布起兵反奉,接受冯玉祥任命的 “东北国民军总司令” 一职,把所部改编为东北国民军,并对后续的军事行动方案做了详细安排。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郭松龄率七万大军杀向关外,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24日清晨,郭军首先切断了北戴河与秦皇岛之间的电话线路,接着拆毁了昌黎至北戴河段的铁路轨道,还炸毁了山海关附近的铁路桥梁,导致京奉铁路停运,交通中断。 25日,郭军突破奉军在榆关的防线,占领秦皇岛。负责阻拦的奉军张作相部损失惨重,只能放弃山海关,向绥中方向撤退。 郭松龄起兵,打了张作霖一个措手不及。缓过神后的张作霖,在奉天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吴俊升、张景惠、张作相等奉系元老参会。 会上,张作霖先是对郭松龄破口大骂,指责他忘恩负义,接着又严厉批评张学良对郭松龄的放任,最后宣布一系列应对命令:在锦西地区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严阵以待,准备和郭军决一死战;任命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全面负责对抗郭军的作战事务。 郭松龄进军过程中,后方出现状况。本来,郭松龄和冯玉祥、奉系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结成了“反奉三角联盟”。 然而,随着冯玉祥的大军杀向直隶,兵锋直逼天津,李景林恼怒之下,重新倒向张作霖。 为了获取张作霖的原谅,李景林此前郭松龄交给自己看管的奉军将领赵恩臻、齐恩铭等二十多人全部释放,并安排他们通过海路前往大连,让这些人向张作霖父子传达自己的立场。 不仅如此,李景林还下令查封了郭松龄在天津的办事处,逮捕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扣留了原本运往前线,交由郭军的数万件棉军衣。 张学良这边,接任前线总指挥后,和张作相一起前往锦州,商量军事防御部署。经过反复研究,两人决定把阻击郭军的地点选在连山。 但是,张学良、张作相做出了严重的错误判断:他们过分高估了连山地区的地理优势和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低估了郭军的战斗意志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在两人看来,天气寒冷,郭军缺乏足够的御寒装备和物资补给,肯定难以长时间作战。 12月初,辽西地区气温骤降,渤海海面甚至都结了冰,这反而给郭军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郭松龄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下令全军发起总攻。 4日深夜,郭军主力对奉军左翼的发动突然袭击,只用了几个小时就成功占领了阵地。左翼阵地的失守,直接动摇了奉军的军心,士兵们纷纷四处逃跑,溃不成军。 张作相见状,知道防线已经无法守住,只能下令全线撤退到锦州,他和张学良一起乘坐火车撤至高桥。连山之战最终以奉军的全面失败告终。 连山大捷后,郭军乘胜追击,迅速占领高桥,进而又轻松的攻占了锦州。 郭松龄在锦州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因和李景林决裂,不得不让魏益三率二万余人部署于山海关一线。之后,由于沿途分兵留守,等快到奉天时,郭军只有四万余人,就兵力而言已不战优势。 12月21日,郭军和奉军隔着巨流河对峙,决战一触即发。 22日,由于受到寒冷天气、粮食短缺以及弹药匮乏的多重困扰,郭松龄匆忙下达了总攻击命令。 战斗初期,郭军进攻猛烈,一度对兴隆店的奉军司令部形成了包围之势,但就在这个时候,吴俊升率领的黑龙江骑兵部队赶到,突袭并炸毁了郭军设在白旗堡的弹药库。 弹药库被炸毁,对郭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部队士气降到了谷底,士兵中开始流传这样的说法:“吃的是张家的粮食,穿的是张家的衣服,跟着郭鬼子造反,简直是自找倒霉!” 张学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紧了对郭军的策反工作,他亲自给前线郭军的军官打电话,承诺只要放下武器,就不再追究他们的责任。这个举措让郭军内部动摇,军心涣散。早就对郭松龄心存不满的郭军参谋长邹作华,和张学良取得了联系,明确表示不再为郭松龄效力。 24日拂晓,见大势已去,郭松龄带着夫人韩淑秀悄悄离开了部队,试图逃跑。 临走前,郭松龄委托亲信霁云负责收容残余部队,率领部队向沟帮子、锦州方向转移。 郭松龄夫妇在逃往营口的途中,被奉军抓获后,遭到枪决。 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在张作霖主持召开的善后会议上,吴俊升、汤玉麟、杨宇霆等人纷纷要求将郭松龄的部属 “一网打尽”。 这时,张作相站出来,苦苦劝说张作霖千万不要牵连无辜,主张对郭军部属 “一律免予追究”。 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张作相情急之下哭着说:“如果非要杀他们,那就先把我张作相杀了吧!” 张作相这番以死相谏的话,让在场的其他将领顿时说不出话来,张作霖也趁机借坡下驴,决定不杀一人。就这样,奉军避免了再次自相残杀。
1945年8月,日军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泰国曼谷,在这里休整了快两年的大阪师团已经彻
【61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