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200多名日伪军,最后被残酷绞杀无路可退,引爆炸药,全部壮烈牺牲,平均年龄仅有16岁。“金陵孤儿义勇军”的事迹少有人知,只留下一张照片。 几十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在长达两年零三个月的浴血奋战中,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生生击毙了超过200名日伪军。这是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悲壮传奇。 然而,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几乎被历史的尘埃彻底掩埋,只留下一张模糊泛黄的老照片,无声地讲述着那段被遗忘的传奇。 1939年10月,南京郊外的小红山,超过五百名日伪军士兵将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围得水泄不通。在山腰的一个洞穴里,几十个衣衫褴褛的身影正做着最后的抵抗,他们中最年长的,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他们的弹药即将耗尽,尝试突围却屡次受挫,所有人都清楚,这或许便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支让南京日军寝食难安,多次围剿都无功而返的神秘队伍,究竟是何来历? 南京和平门外三公里处,坐落着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嘉善寺。民国初年,一位老尼姑带着两名年轻弟子来到这座几近废弃的寺庙,重新点燃了香火。 那时军阀混战,世道艰难,许多孩子沦为无家可归的孤儿。尼姑们心怀慈悲,便将这些可怜的孩子一个个领回寺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家。 1927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郊外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当他得知嘉善寺收留了近六十名孤儿后,亲自前往探望,并将他们全部接入学校免费读书。这群孩子身世凄苦,却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心中种下“民族大义”的种子。 然而,这份平静的求学时光,在十年后被隆隆炮火彻底击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战火迅速向南京蔓延。 寺庙的尼姑们心急如焚,计划将孩子们疏散到安全地带。可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离开。在年纪最大的班长钟华号召下,这群少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们要留下来,保卫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 一支由六十多名孤儿组成的特殊武装宣告成立。他们根据年龄分工,年纪小的负责张贴抗日标、分发传单,或到战地医院担任护士;年纪稍大的,则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直接奔赴前线。在惨烈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人们都能看到他们年轻的身影。 南京的陷落,给这支小小的队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在撤退至下关时,班长钟华和战友雷月不幸被俘。 当日军对大批战俘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时,身负重伤的雷月竟然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压住钟华,为他挡住了子弹。钟华在深夜从尸山血海中艰难爬出,带着战友的遗愿和对侵略者无尽的仇恨,独自逃回了嘉善寺。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从一个少年领袖,彻底蜕变为一名意志如钢的抗日战士。他召集了幸存下来的孤儿,以嘉善寺为秘密据点,在沦陷的南京城内外展开了最原始却也最致命的游击战。 他们如同黑夜中的幽灵,不断袭击落单的日军和汉奸,搞得敌人人心惶惶,也极大地鼓舞了沦陷区同胞的士气。 为了壮大力量,1938年初,钟华带领队员们策划了一次大胆的行动。他们乔装混入伪军的劳工队伍,潜入了日军位于北固山的一个军火库,成功盗走了包括五十支步枪、机枪在内的大批枪支弹药和炸药包。 有了武器,这群少年如虎添翼。他们不仅继续猎杀日伪军的有生力量,还利用炸药成功炸毁了一列满载物资的日军军用列车,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支神出鬼没的少年军队,成了插在日军心脏上的一根毒刺。日军恼羞成怒,发动了数次围剿,却都未能成功。 然而1939年10月,由于叛徒告密,义勇军在小红山的驻地位置彻底暴露。 面对五百多名日伪军的重重包围,钟华带领着幸存的队员们数次突围,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他们退守到储存炸药的山洞后,已无退路。 当敌人发起最后总攻,蜂拥冲进洞口时,钟华和他的战友们毅然拉响了所有的炸药。这群平均年龄仅有16岁的孩子,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绝不投降”的誓言。 从成立到全员战死,金陵孤儿义勇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计消灭了超过两百名日伪军。他们,是中国抗战史上最年轻的一支武装部队。 他们的故事,曾一度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直到八十年后,一张张珍贵的旧照片被发现,才让这段悲壮的往事重见天日。 他们是无名的抗战老兵,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救亡图存的责任。而今天回望过去,这群稚嫩的孩子守护着的中国,无数个孩童青年会带着他们的那一份,继续前行。
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200多名
陶陶讲史
2025-08-25 09:24:3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