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初,北京的气温零下15度,毛主席趴在书桌上,已经三天三夜未合眼。

文史充点站 2025-08-23 11:25:08

1957年2月初,北京的气温零下15度,毛主席趴在书桌上,已经三天三夜未合眼。 1957年2月的一个深夜,中南海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卫士封耀松推门进去检查时,发现毛泽东趴在桌案上睡着了,嘴里还含着半个没咽下的烤芋头。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关键时期,从“一五计划”的实施到农业合作化的推进,每一个政策都需要反复斟酌,毛泽东经常通宵工作,饿了就让人烤几个芋头充饥,渴了就喝口茶水继续埋头写作。 他的办公室和卧室到处堆满了书籍,床头、桌上、沙发旁都是各种典籍,《资治通鉴》被翻得破烂不堪,《共产党宣言》的页边密密麻麻写满批注,工作人员统计过,他一生阅读的书籍超过十万册。 毛泽东有个特殊的读书习惯:必须动笔,他在《伦理学原理》上写了12000多字的批注,在《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上画满了重点符号,每读一本书,他都要写下心得体会,有时候一写就是几万字。 这种认真劲儿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了,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他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读了三遍,做了大量笔记,同学们都觉得他有些“书呆子气”,但他总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建国后的工作更加繁重,但他的读书习惯没有改变,白天开会处理公务,晚上就在办公室看书写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主席一旦进入工作状态,经常忘记吃饭和休息。 那天晚上他在修改一份重要文稿,涉及国家建设的具体方针,这类文件往往要反复推敲好几遍,每个词句都要斟酌妥当,芋头是他最喜欢的夜宵之一,简单方便,吃起来不耽误工作。 封耀松后来回忆,发现主席睡着的时候心里很难受,这位领导人为了国家大事,连基本的休息时间都舍不得浪费,当时办公室的温度很低,他还特意给主席盖了件外套。 这样的场景在那些年里经常出现,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曾经说,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即使生病住院也要身边放着书,医生劝他休息,他总说看书比睡觉更能恢复精神。 1950年代是新中国建设的起步阶段,各种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从土地改革到工业发展,从外交方针到内政调整,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领导人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毛泽东处理问题有个特点:喜欢从历史中找答案,他研究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利弊,然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这种工作方法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芋头事件发生的1957年,正是“一五计划”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刻,工业生产、农业发展、教育科技都在快速推进中,需要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 那段时间他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天亮了稍微休息一下又开始新的工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担心他的身体,但也知道他的性格,劝说往往没有太大效果。 烤芋头在那个年代是很普通的食物,制作简单,营养丰富,比起其他夜宵,芋头不会影响工作,也不会弄脏文稿,这个细节反映了他朴素的生活作风。 这个小故事后来在干部中传播开来,很多人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一位国家领导人为了工作可以如此忘我,给下属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件事体现了那一代领导人的责任感,他们深知新中国来之不易,必须用全部精力来建设和发展这个国家,个人的舒适和享受都可以放在一边。 毛泽东曾经说过,自己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即使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他也要坚持学习和思考,这种精神品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财富。 信源: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网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