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23岁的曾国藩复读第七次,以倒数第二的成绩考上一个普通本科。 为了准备进士考试,他来到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继续深造,这所创办于宋代的书院,当时是湖南最重要的教育机构。 岳麓书院实行集体住宿制度,通常四人一间,曾国藩的室友中有一位家境富裕的同窗,两人在日常相处中产生了一些摩擦,根据曾国藩后来的日记记载,他在处理这些矛盾时选择了忍让的态度。 有一次,曾国藩想把书桌移到靠窗的位置方便读书,但室友认为这样会影响到自己,经过商量后,曾国藩将书桌放在了房间较暗的角落,这件小事在当时看来微不足道,却体现了他的处世态度。 书院的学习节奏很紧张,学生们白天听课讨论,晚上继续复习功课,曾国藩经常读书到深夜,为了不影响室友休息,他尽量降低翻书和走动的声音,即使有人对他的学习习惯提出意见,他也会主动调整。 在一次书院的考试中,曾国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那位经常与他发生摩擦的室友成绩并不理想,一些同学开始为曾国藩抱不平,认为他之前太过忍让,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岳麓书院的院长欧阳厚均是当时的知名学者,他注意到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方式,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欧阳厚均经常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宽容和忍耐的品质。 曾国藩在岳麓书院的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处世哲学,即在人际关系中尽量避免无谓的争执,将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1834年,曾国藩离开岳麓书院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临别时包括那位曾经与他有矛盾的室友在内,很多同窗都来为他送行,这说明他在书院期间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曾国藩后来在官场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岳麓书院这段求学经历的价值,他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 在湖南办团练时,曾国藩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处理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他运用在书院学到的忍耐和包容,成功组织起了有效的地方武装,这种能力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非常宝贵。 后来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曾国藩面对复杂的官场关系和社会矛盾,依然能够保持平衡,曾国藩的日记中多次提到,年轻时在岳麓书院学到的不仅是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他认为读书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不应该为小事斤斤计较。 在推进洋务运动时,曾国藩需要与各种背景的人打交道,包括外国人、商人、技术人员等,他能够放下身段,虚心学习新知识,这种开放的态度与他年轻时的品格修养密不可分。 曾国藩晚年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特别强调了忍耐的价值,他认为许多看似吃亏的选择,长远来看往往是有益的,这种观点直接来源于他在岳麓书院的经历。 岳麓书院培养的不仅是学者,更是具备完整人格的士大夫,曾国藩正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信源:曾国藩:清芬世守 盛德日新. 甘肃纪检监察网
1833年,23岁的曾国藩复读第七次,以倒数第二的成绩考上一个普通本科。 为了
文史充点站
2025-08-23 12:24:11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