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器没买,俄罗斯装备也扔了,伊朗还要和以色列打十年战争? 最近中东局势再次紧张,以色列和伊朗的对峙进入新阶段,伊朗在军事装备采购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这让它在面对潜在威胁时显得有些被动。 原本计划采购的俄制苏—35战机项目突然取消了,据说伊朗早在2023年就和俄罗斯谈好了25架苏—35SE的采购协议,甚至派人去俄罗斯接受培训,但今年2月这个计划被叫停。 这批战机最后转手给了阿尔及利亚,对伊朗来说,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损失,毕竟现代化的战斗机对维护空中力量很重要。 中国的歼—10CE也没有下文,据了解双方在价格和交付条件上没有达成一致,这笔交易一直拖着没有进展。 更麻烦的是伊朗现有的防空系统也出现了问题,早年花大价钱买的S—300防空系统因为缺少配件,维护越来越困难,战斗力明显下降。 就连伊朗自己研发的Bavar—373防空系统,也因为雷达设备损坏严重,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这让伊朗的整体防空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伊朗调整了防御策略,既然无法建立完整的区域防空网,就改为加强中近程防空武器的机动部署,经常更换阵地位置。 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说白了就是承认无法正面对抗对手的空中优势,只能通过游击战的方式保存实力。 伊朗的弹道导弹仍然是重要的威慑手段,但从之前的几次冲突来看,这些导弹的拦截率相当高,实际效果可能没有预期那么好。 而且伊朗的军工生产能力也受到了影响,一些关键设施在空袭中受损,补充速度远不如对手从盟友那里获得补给的效率,长期的制裁让伊朗很难获得先进的军事装备,即使有钱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的选择也很有限。 这种困境反映了中小国家在现代军事竞争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技术代差越来越大,追赶的成本和难度都在上升。 伊朗国内的政治环境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不同派系对军事政策可能有不同看法,这会影响决策的连续性和执行效果。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今年已经86岁,他的健康状况和继任安排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政权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抗压能力。 历史上确实有国家通过坚持和韧性最终获得胜利的例子,但那通常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成功的前提条件很多。 现代战争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单纯依靠意志力和人海战术很难取得决定性优势,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作战改变了战争的基本形态。 伊朗提出的“十年战争”计划,更像是一种心理战术,通过展示长期抵抗的决心,试图让对手重新考虑行动的成本和收益。 但这种策略能否奏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如果大国关系发生调整,地区力量平衡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未来军事装备的智能化和无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这对传统的防御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伊朗在无人机技术方面有一定基础,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无人机成本相对较低,在非对称作战中有一定优势。 但无人机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在面对先进防空系统时,而且无人机技术门槛虽然相对较低,但要达到先进水平仍然需要大量投入。 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各方都有自己的安全关切和战略目标,单方面的军事行动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紧张局势。 对普通民众来说,持续的军事对峙意味着生活成本上升和发展机会减少,最终受影响的还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你觉得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像伊朗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选择? 信源:央视新闻 以色列再次空袭叙利亚苏韦达地区
目前俄罗斯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还需要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替代,也是中国愿意大量继续
【1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