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被赶跑了还不服气?日本向钓鱼岛部署大型无人机对抗中国海警。 最近日本海上保安厅开始在钓鱼岛周边部署MQ—9B“海上守卫者”无人机进行巡逻监视,这种无人机能够连续飞行40小时,搭载高精度摄像设备,可在1万米高空进行长时间监控。 这款无人机是日本从美国通用原子公司采购的,单价约7795万美元,相比之下美军采购的同型号无人机价格要低得多,这种价格差异在国际军贸中比较常见。 MQ—9B的技术参数确实不错,最大航程4300公里,可搭载多种传感器设备,但它也有明显短板:飞行速度较慢,缺乏隐身能力,在复杂环境下容易被发现和干扰。 日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部署无人机,主要是为了加强对钓鱼岛海域的监控能力,近年来中国海警船在该海域的巡航频次明显增加,日方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获得更多信息。 无人机监控有一些优势,它可以长时间滞空,不受人员疲劳影响,运营成本也比派遣有人巡逻船要低,同时高空视角能提供更大的监控范围。 但无人机监控也有局限性,它无法进行物理阻拦或威慑,只能起到观察记录的作用,在海洋环境中,恶劣天气也会影响无人机的正常运行。 中方对此已有相应准备,中国在东海部署了多种监控和反制设备,包括先进雷达系统和电子干扰设备,这些系统能够有效监控和应对各种空中目标。 中国海警船通常也配备直升机,可以在必要时进行空中巡逻,相比固定翼无人机,直升机在机动性和应对突发情况方面有一定优势。 从更大背景看这反映了各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较量,技术装备只是博弈的一个方面,关键还是各方的政治立场和实际行动。 无人机技术发展很快,不仅军用领域,民用市场也在快速扩张,这次日方部署MQ—9B,也体现了无人机在海洋监控中的应用潜力。 不过任何技术装备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单纯依靠某一种技术手段很难完全解决问题。 中国在无人机技术方面也有很强实力,多种型号的无人机已经在各个领域投入使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东海地区,双方的技术装备水平基本相当。 从国际法角度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归属有明确的历史和法理依据,技术监控手段不能改变这一基本事实。 日方部署无人机可能还有其他考虑,比如缓解人员不足的问题,以及向美国展示其在地区安全中的作用,但这些都不能改变问题的根本性质。 从实际效果看,无人机监控能够收集一些信息,但对改变现状的作用有限,海洋争议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通过对话协商来实现。 技术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无人机、雷达、电子设备等领域都可能因此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但过度的技术竞赛也会带来成本负担,各方都需要在安全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之间找到平衡。 地区稳定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单方面的技术部署很难带来真正的安全,反而可能加剧紧张局势,从长远看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比技术对抗更重要,通过对话减少误解,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这对所有相关方都有好处。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各方关注的重点,与其在技术对抗上消耗资源,不如探讨合作开发的可能性。 钓鱼岛问题涉及历史、法理、现实等多个层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技术手段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应该本末倒置,无人机技术还在快速发展中,未来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可能会有很大变化,各方都需要密切关注技术趋势,做好相应准备。 信源:环球时报 日媒:日本部署大型无人机紧盯钓鱼岛
马来西亚心心念念的土耳其无人机终于要到货啦!马来西亚难掩兴奋。早在2023年5月
【29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