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在即,解放军新式武器亮眼,日本破防称“潜艇能让中国航母出不了港”。 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临近之际,中国军方披露的阅兵彩排画面再次震撼世界。从高超音速乘波体导弹到第四代新轻坦,这些尖端装备不仅展现了国防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更传递出守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然而就在全球目光聚焦中国军力现代化的关键时刻,日本右翼媒体《周刊Post》却抛出惊世骇俗的言论:"若中日开战,日本潜艇可封锁中国航母军港"。 这种充满冷战思维的"潜艇神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焦虑? 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受和平宪法制约,其潜艇部队长期被定义为"防御性力量"。 即便最新的"大鲸"级潜艇排水量接近3000吨,配备锂电池和泵喷推进器,本质上仍是受限于和平宪法的"阉割版"武器。 这种先天缺陷,使得日本潜艇在面对中国多层次反潜体系时,如同困兽犹斗。 中国构建的空海天一体反潜网络,堪称现代战争的"天罗地网"。 从搭载拖曳声呐的052D驱逐舰,到覆盖近海的海底固定声呐阵列,再到高新-6反潜巡逻机的常态化巡航,任何试图靠近中国军港的潜艇都将面临"三重绞杀"。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海军近年与俄罗斯在日本海举行的"海上联合-2025"演习中,已演练过针对潜艇的立体围堵战术,这种实战化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远非日本媒体笔下的"纸上谈兵"可比。 日本右翼媒体的"潜艇神话",本质上是技术优势丧失后的心理代偿。 当中国双航母编队在2025年6月突破第二岛链,逼近关岛展开反介入演练时,日本自卫队却仍在为"出云"号改装固定翼舰载机而挣扎。 这种代差在装备性能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达1500公里,单舰即可压制日本全部8艘"最上级"护卫舰。 而日本引以为傲的"大鲸"级潜艇,在面对中国反潜卫星和无人潜航器组成的监控网络时,生存概率已被压缩至冰点。 还有就是,日本媒体选择性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海军年均出海训练超200天,辽宁舰单舰完成舰载机起降超4万架次。 这种高强度的实战化演训,早已让航母编队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反观日本,其潜艇部队近年因造船业萎缩,新舰交付屡屡延迟,25艘潜艇分散在广袤海域,根本无力实现所谓的"港口封锁"。 日本右翼选在阅兵前炒作"潜艇神话",实为精心策划的认知战。 这种叙事背后,既有转移国内矛盾的现实考量,2025年日本军费再创新高,却因工业空心化导致装备更新滞后。 也有绑定美国的战略意图,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一边炒作"中国威胁",一边紧急寻求与中国建立军事热线,暴露其既想挑衅又怕擦枪走火的矛盾心态。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言论与日本近年突破"专守防卫"的军事动向形成呼应。 2025年防卫预算中,892亿日元被专门用于研发潜射高超音速导弹,更频繁暗示发展核潜艇。这种冒险举动,不仅违反和平宪法精神,更将东亚拖入军备竞赛的漩涡。 但日本先天缺陷难以弥补:战略纵深不足、工业链受制于美国、技术平台受限,这些结构性矛盾注定其"军事复兴"不过是镜花水月。 真正的力量对比,不在媒体的标题党报道里,而在大洋深处的舰艇数量与训练频次中。当中国三航母时代来临,西太平洋的力量天平已不可逆转。 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可起降空警-600预警机,将反潜探测范围扩展至500公里,这种体系化优势,岂是日本25艘常规潜艇能撼动的? 日本右翼媒体的"潜艇神话",恰似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现代版。 他们不愿承认的是,中国军力发展始终秉持防御性国防政策,2025年1.78万亿元国防预算仅占GDP的1.3%,远低于美国的3.4%。 这种克制与理性,与日本试图通过炒作"中国威胁"为扩军找借口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试图通过贬低对手来掩盖自身衰落的做法,都不过是螳臂当车。 九三阅兵展示的不仅是中国捍卫和平的实力,更是对二战胜利秩序的坚定守护。 日本若继续沉迷"赢学"迷思,终将在历史的浪潮中迷失方向。真正的智者,懂得在正视现实中寻找合作共赢的出路,而非在虚幻的"潜艇神话"里自我麻醉。 资料:《周刊POST》相关报道.--2025年8月.
中国军队戴着面罩的照片,从中能看出全程实战化的氛围了。全都蒙着面,这是为防止被拍
【44评论】【10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