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在中国境内的间谍活动呈现出长期化、系统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从退役军官到学者,从企业高管到媒体人士,日本情报网络通过各种身份掩护,试图获取中国的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敏感信息,其行动之隐蔽、手段之多样,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日本退役间谍阿尾博政(86岁)的案例堪称日本对华间谍活动的典型。自1982年起,他以“经济学者”的身份潜入中国,持续34年,以“旅游”为掩护深入中国西南地区,使用精密测绘设备标注了85个机密军事管理区的坐标,包括机场、导弹阵地等关键设施。 2016年,他在四川试图收买军工企业人员获取飞机制造厂内部资料时落网,其长期潜伏的间谍活动才被揭露。 然而,阿尾博政并非个例。2017年,6名日本人以“开发温泉”为名进入山东蓬莱和海南三亚五指山地区,携带高精度测绘设备对军事基地周边地形进行勘测。 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在其电脑中查获80份机密资料,包括蓬莱航母基地和三亚核潜艇基地的卫星照片、坐标数据,显示其活动已超出正常商业考察范畴。 日本的间谍活动不仅涉及民间领域,更直接针对中国的军事目标。2018年,两名日本公民在山东蓬莱拍摄某军港时被当场抓获,其设备中存储了航母舰载机起降频率、驱逐舰部署位置等影像资料,最终被中国法院以“窃取国家秘密情报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 2020年,某军工企业员工张某在日本间谍的利诱下,向其提供了“辽宁舰”等航母的照片500余张,以及舰载机起降流程等机密文件,暴露了日本情报机构对中国军事人员的策反手段。 随着科技发展,日本对华间谍活动的手段也越发隐蔽和先进。2023年,日本黑客组织“海莲花”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窃取了中国某船舶设计院的新型驱逐舰设计图纸,其攻击目标明确指向中国军事科技领域。 此外,日本海上保安厅测量船频繁在东海、南海进行“水文调查”,实际上是为潜艇活动和反潜作战搜集海底地形数据。 2024年,中国多地查获日本制小型无人机在军事基地周边空域异常飞行,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AI图像识别系统可自动标注目标特征,部分无人机甚至与日本“宇宙作战团”的太空监测数据联动,显示出日本情报收集体系的现代化特征。 日本间谍还利用商业合作掩盖情报搜集行为。2024年,中国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一起跨国非法测绘案,某日本企业(未具名)以与中国车企合作研发“智能驾驶技术”为由,在全国范围内采集道路、桥梁、隧道等地理数据。 经鉴定,其数据包含多个军事禁区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可直接用于巡航导弹地形匹配制导,暴露出其真实目的。 日本对华间谍活动甚至延伸到生物战略资源领域。某日本安斯泰来制药集团中国分公司的日籍高管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在北京被捕。 该高管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商业合作接触中国医疗领域专家,试图获取生物战略资源信息,显示日本情报机构对中国关键资源的觊觎。 此外,某日本大学与中国高校合作开展的“区域文化研究”项目期间,研究团队频繁前往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以“文化保护”为名搜集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等数据。 其研究成果未按规定提交中方审查,被怀疑与日本自卫队“离岛地形匹配系统”相关,揭露了学术合作背后的间谍图谋。 从军事、科技到文化、商业,日本对华间谍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特点。这些案例警示我们,日本的情报网络仍在持续运作,中国必须加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反间谍机制,防止关键信息泄露,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
我接触过大量日本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日本人对中国看法差异极大,我个人觉得
【233评论】【1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