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明星打算售卖果汁,接着就开始讲故事,收购了600吨被冰雹砸过的苹果,然后定制了一批果汁用来回馈粉丝朋友。结果其价格竟是市场上同类果汁的3倍,这溢价可真够厉害的,果汁厂不可能只生产这一批果汁吧,她用的还是次品苹果,为啥要比别人的贵那么多呢?就因为粉丝效应,卖惨的经历吗?看来想要挣钱就得会讲故事,这让我想起当年京东做的跑步鸡项目了。京东在北京郊区,找到养鸡的养殖户,问他的鸡能卖多少钱一只,农户说,50呀,京东说,我卖给你一个计步器,15块钱,你把它挂在鸡腿上,你的鸡我100元收购,然后京东在平台上架“跑步鸡”,宣称一生能跑10万步的鸡,一只卖到199、299元。消费者一听,哎呀这鸡好,一辈子能走10万步,还有计步器呢,肯定是健康的土鸡,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消费者高兴,养殖户高兴,京东也高兴,这就是故事的重要性。你不需要亲自去收烂苹果,只要会讲故事就行……果汁带货主播,你怎么看赵露思的带货能力?赵露思的助农行为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 这事儿不管谁看到都会忍不住吐槽几句:用烂苹果榨出来的果汁,贴上一个故事标签就涨了三倍价,这钱挣得也太容易了吧。咱们看看现实,赵露思搞的助农带货,粉丝们抢着买单,为什么呢?就是她能把普通苹果说成是灾后重生、独家限量的宝贝。可问题是,被冰雹砸过的苹果,品质比市面上的新鲜货差很多,成本低得很,粉丝们却多花冤枉钱买个情怀。果汁厂那些人显然能大批量生产,但经明星一包装,就成了“限量特供”,这操作和京东跑步鸡如出一辙。京东给鸡腿绑个计步器,就敢卖299元一只,养殖户成本还不到50元,消费者却以为自己买到了健身鸡。说到底,故事就像一个放大镜,能把小物件的价格吹上天,粉丝效应成了提款机。 这种套路早就不新鲜了,网上到处都是。除了果汁和跑步鸡,农夫山泉打广告说“大自然的搬运工”,水还是那个水,价格却蹭蹭上涨;直播间里的助农产品,主播哭着喊着说山区果农多么辛苦艰难,你一心软就下单了,实际成本可能低到让你不敢相信。赵露思带果汁为什么这么火?粉丝对她有信任感,一句“助农”加上“独家”,大家就觉得买得值了,既能支持偶像又能做公益。可冷静想想,这溢价里面藏着什么呢?果汁厂用次等苹果节省了大量成本,明星的佣金抽成往少了说也得两成,最后买单的还是忠实粉丝。消费者为什么愿意当冤大头呢?很简单,心理作用在作祟——买的不只是果汁,还有故事里的英雄感:我帮助灾区农民翻身了,我支持偶像的正能量了。实际上呢?苹果是低价收购的,价格却翻了三倍,农民分到的钱不一定比在市场上多多少。 助农行为要是真成了一种趋势,这得用实际收益来说话。赵露思带货能力强,一场直播销量惊人,但核心问题在于“透明度”。粉丝高价购买的果汁,有多少利润真正到了农民手里?网上公开的数据,像京东跑步鸡项目,农民每只鸡多赚50元,消费者多掏100多元,剩下的大头都归平台了。这事儿放在赵露思身上也是一样的,粉丝经济助农听起来很美好,实际操作如果没有监管的话,很容易变成“双输”:粉丝花了冤枉钱,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现在电商平台助农产品到处都是,讲个故事就能溢价,短期来看明星、平台双赢,长期这样搞下去得警惕套路化——故事讲多了,消费者就不信了,到那时助农反而砸招牌。数字时代营销靠故事本身没错,关键在于把握好平衡:别让情怀变成割韭菜的刀,真助农就得让利落到实处、账目透明。 说白了,果汁溢价这件事,本质上还是营销能力。赵露思能力强不强?肯定强,她能靠人设带火产品,但溢价三倍真的合理吗?咱们倒希望这种助农模式别歪成一种风气:粉丝傻呵呵地花钱,明星笑嘻嘻地数钱,农民还在田地里蹲着。话说回来,你买过这种高价的故事产品没?果汁、跑步鸡之类的,觉得值不值那个钱?
有一明星打算售卖果汁,接着就开始讲故事,收购了600吨被冰雹砸过的苹果,然后定制
小张分享社会事
2025-08-15 15:32:2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