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想做的,你一催我就不想了”》后台里收到读者私信,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一

光亮情感 2023-10-20 20:41:41

《“我本来想做的,你一催我就不想了”》

后台里收到读者私信,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一件事本来自己很想做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被人一催就不想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普遍会有的感受。

被人催促,会破坏一个人宝贵的内驱力。

那是一种因为可以自由选择思考方式与行动,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要知道,即使是「道理」这种好东西,也只有自己总结出来的,人们才会愿意相信。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并不是论文,而是故事。

因为故事把人生的哲理都深藏在情节之中。人们不会在故事里,看到作者冒出头来,发表一通评论。那对于聪明的读者而言,是一种冒犯。

在生活里也是同样。

无论是和人相处,还是带领自己的团队,你可以发号施令,但更能够激发他人能动性的做法是只陈列事实,然后让人们自己得出答案。

人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的道理,是抽象的。

人们通过自己的渴望,得出的下一步行动,是具体的。

但这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我」的主动思考、判断。因此会更坚信不疑,又或者会更有践行的动力。

而这种思考和判断,一旦被冒犯,为了找回内心里那个主动的自我,人们就会选择对抗。

因为在感知到被强迫的时候,对抗就是一种自由。

面对他人的言行,我们总是难以抗拒发表评论的冲动。

我们的内心里,总有一种无法察觉的执著,就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转。

在佛陀古老的教法里,会让人们放下对「法」的执著。

所谓「法」,也就是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看法,达成目标所使用的方法,以及所有的「应该」、「必须」、「只能」。

因为佛陀知道,对法的执著,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因此他说,即使他教人到达彼岸的「善法」,都如同舟筏,一旦过河就应舍弃。更何况在我们的生命之中,连自己都无法确认是善是恶的法呢?

当然,要像佛陀一样,放下对法的执著是困难的。我们总是会有所偏执,会有自己坚持的理念。并希望他人能够认同这些偏执与理念。

这些都是正常的。

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他人同样也有自己的偏执,也有自己的理念,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运转。

这个时候,不妨选择尊重差异。

没有人能够确定自己是正确的。但每个人都拥有使用自己原本就拥有的智慧,发现真理,然后最大化自身内驱力的权力。

最后,也许你会问,如果自己被他人用偏执的态度对待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在没有能力的时候,你只能妥协。

在有能力的时候,你才可以选择驾驭。

妥协的意思是,你只能够在能力不足的时候,牺牲自己的自主性。

而驾驭的内涵更为广泛,它既包含能够不被他人影响,坚持自我选择的定力,说服他人按照对彼此都有利的方案行事的善意,又或者随时选择离开的底气。更包括佛陀所说的,放下对于所有「法」的执著的智慧。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能力,那么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让自己变的更强大一些。

如果你已经拥有了能力,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再会是问题。

0 阅读:0
光亮情感

光亮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