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到血液酒精飙793mg/100ml!男子丧宴拼酒回家变冰冷,家属索赔33万,法

忆优 2025-10-12 15:40:01

喝到血液酒精飙793mg/100ml!男子丧宴拼酒回家变冰冷,家属索赔33万,法院判了 “砰”的一声,老杨家属推开家门时,手里的菜篮子直接砸在了地上——自家男人直挺挺躺在水缸边,浑身早已没了温度,空气中飘着的酒气浓得能熏晕苍蝇。谁能想到,前一天还好好去吃丧宴的人,转天就成了这副模样?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家属怒告主家和同桌7人要33万赔偿,法院最后判的数字,却让全网吵翻了天。 这事得从一场丧宴说起。母家老人走了,按规矩办仪式,摆了自助餐招待亲友,酒水就放在那,想喝多少自己倒,本是个图方便又显尊重的安排。可谁也没料到,这场白事宴上,能“烧”出一场要命的酒局。 当天傍晚5点半,老杨揣着礼金来了。按理说,参加丧宴该心怀肃穆,可老杨一坐下,目光就黏在了酒瓶子上。没过多久,他就跟同桌的母某乙较上了劲——“你敢喝我就敢陪!”“谁怕谁啊,今天不喝透不算完!”两人你一杯我一杯,白酒跟白开水似的往下灌,期间还因为谁喝得少、谁耍赖吵了起来,声音大得邻桌都侧目。旁边有人劝了两句“少喝点,伤身体”,可俩人正喝到兴头上,谁也没听,反倒越劝越喝得凶。 直到晚上7点40分,老杨舌头都打不过弯了,脚步虚得像踩在棉花上,才摇摇晃晃地自己走了。当时没人觉得不对劲,毕竟酒桌上喝多了的人不少,谁能想到这一转身,就是永别。 转天下午,家属下班回家,一推开门就撞见了那让人崩溃的一幕。民警赶来时,一靠近老杨就皱起了眉——那酒气,隔着两米都能闻见。后来鉴定结果出来,老杨血液里的乙醇含量飙到了793.06mg/100ml,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数早就超过致死量好几倍,简直是把命泡在了酒里。可偏偏家属不同意尸检,具体死因没法完全确定,但明眼人都清楚,这酒肯定是“主凶”。 好好的人没了,家属咽不下这口气,直接把丧宴主人母某甲和同桌的7个人都告上了法院,一张嘴就要33万赔偿。理由很简单:“我家老杨是去你们那喝酒才死的,你们要么是组织者,要么是一起拼酒的,凭啥不负责?” 这案子一开庭,就成了街坊邻居议论的焦点。有人说家属有理:“主家办宴就得管安全,同桌的看着拼酒不拦着,都有责任!”也有人觉得老杨自己活该:“都是成年人了,自己要拼命喝,难道别人还能把你嘴缝上?” 直到法院的判决书下来,才算给这事定了调,可结果却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不是全赔,也不是不赔,而是按比例担责。 法院怎么说的?首先把老杨自己的责任摆到了台面上:你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知道自己酒量多少,也该清楚喝多了会出人命,可还是跟人拼酒拼到酩酊大醉,自己对自己的命都不上心,那肯定得承担主要责任。这话没毛病,毕竟酒是自己端的,杯子是自己举的,没人按着他的手灌。 接着说拼酒的母某乙。法院认为,你跟老杨主动拼酒,还吵了起来,明知道这么喝危险,却不管不顾,说白了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过错,得担责。最后判他承担总损失的3%,差不多2.89万。这钱不多,但道理在这——一起拼酒,就得为对方的安全多份心,不能光图一时痛快。 最后是丧宴主人母某甲。作为组织者,你提供了酒水,看着客人拼酒吵起来,却没上前劝阻,也没留意老杨醉成那样,没想着帮他联系家人或者送他回家,安全保障义务没尽到,也得担点责任。法院判他承担2%,大概1.93万。有人觉得主家冤,毕竟是自助餐、酒水自便,可法律上讲,只要你组织了活动,就得对参与者的安全有个基本的保障,不能当甩手掌柜。 这么一算,家属索赔的33万,最后只拿到了不到5万,剩下的损失,都得自己承担。判决一出来,网上瞬间炸开了锅。有网友点赞:“这判得公道!既没让过错方逃脱责任,也没让死者家属漫天要价,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也有网友替老杨惋惜:“为了争口气,喝掉一条命,最后家里人还得为赔偿扯皮,图啥啊?” 其实这案子,说到底就是给所有人敲了个警钟。酒这东西,小酌怡情,大饮要命,尤其是拼酒,拼的不是酒量,是命!别觉得“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真正的朋友,不会劝你拿健康开玩笑;也别觉得“办宴只是凑个热闹”,既然当了组织者,就得把安全放在心上。 老杨的事已经成了悲剧,可类似的事还在不断上演。希望大家都能记住:酒桌上没有“必须喝”的酒,只有“不能拿”的命。别等出了事才后悔,到时候再怎么赔偿,也换不回一条活生生的人命。饮酒致死 饮酒身亡同饮者承担责任吗

0 阅读:28
忆优

忆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