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拒绝跟随其他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之后,意大利各地在9月22日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和抗议活动,不少码头罢工的工人直接封锁了前往意大利港口的道路,以防止意大利被用作向以色列运输武器和其他武器的中转站。 但更严重的是,米兰中央车站爆发了更为严重的冲突,大量抗议者直接与防暴警察进行对抗,甚至毁坏了车站的不少设施。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都已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当下。 作为少数不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意大利现在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联合国大会即将召开,如果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依然保持强硬的态度,恐怕意大利的抗议活动只会愈演愈烈! 9月22日的意大利彻底沸腾了。从北部的米兰到南部的那不勒斯,75座城市同时响起抗议声浪,超过10万民众走上街头,用罢工与集会向政府的外交立场发出强烈抗议。这场风暴的导火索,正是总理梅洛尼拒绝跟随多国脚步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定。 在拉韦纳港,码头工人们早已不是第一次用行动表达立场。几天前他们刚发现并举报了两个标有"爆炸物"的集装箱,成功阻止其运往以色列。这天他们干脆拉起警戒线,用身体和标语封锁了通往港口的道路,横幅上"拒绝成为杀戮帮凶"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威尼斯港的起重机整齐停摆,热那亚港的货运车辆排成长龙,工人们齐声高喊"武器换面包",抗议政府将港口变成向冲突地区输送武器的中转站。对这些靠海运谋生的劳动者而言,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道义,更是不想让自己的双手间接沾上鲜血。 米兰中央车站的局势则彻底失控。原本和平的集会在午后升级为冲突,抗议者冲破警方的第一道防线,与手持盾牌的防暴警察正面对峙。现场烟雾弥漫,有人将标语牌砸向地面,有人试图推倒车站的金属护栏,部分设施在混乱中遭到毁坏。 警方向空中鸣枪示警,最终逮捕10余人方才控制住场面。车站内滞留的旅客看着狼藉的地面,满脸错愕——这个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从未因外交议题陷入如此混乱。这场全国性的抗议绝非偶然,而是民众情绪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 就在9月21日至22日,英国、葡萄牙、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也早已亮明立场。反观意大利,不仅拒绝加入这一行列,还明确表示不愿执行欧盟拟议的对以制裁措施,成了西方阵营中的"少数派"。 这种"逆潮流"的姿态,让对加沙人道危机深感痛心的意大利民众忍无可忍。更让民众愤怒的是政府在对以武器运输问题上的模糊态度。拉韦纳市长巴拉托尼在记者会上揭露的细节令人脊背发凉:若不是工人警觉举报,那批爆炸物早已登上前往以色列的船只。 而这绝非孤例,有媒体曝光,过去半年经意大利港口转运的"军民两用物资"数量激增30%。民众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法国马赛港工人6月初就曾拒绝装载运往以色列的军事装备,称不愿沦为"种族灭绝的帮凶"。意大利工人怎能容忍自己的国家重蹈覆辙? 梅洛尼政府的处境早已腹背受敌。国内层面,民主党和五星运动等反对党不仅带头抗议,还在议会发起质询,指责政府"无视国际道义"。地方政府更是直接"唱反调",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联合拉韦纳省市两级政府,明确要求港务局禁止向以色列运送危险物品,形成"中央与地方对立"的尴尬局面。 国际上,欧盟内部对巴勒斯坦建国的共识日益清晰,意大利的强硬立场让其在欧洲外交舞台上愈发孤立。即将召开的联合国大会,更像悬在梅洛尼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她在大会上仍坚持不承认巴勒斯坦国,无疑会给国内抗议火上浇油。 要知道,意大利民众对巴以问题的关注度远超普通外交议题——加沙地带每新增一例平民伤亡,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激烈讨论;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发布的难民数据,更是成了抗议者手中最有力的控诉证据。 这场风波暴露出的,是欧洲民间与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深刻裂痕。梅洛尼政府或许有自己的考量——维护与以色列的传统关系、平衡国内右翼势力、顾及美国的外交立场,但这些算计在民众的道义诉求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拉韦纳港工人的话或许道出了本质:"我们不懂什么地缘政治,只知道不能让武器去杀害孩子。"此次超过10万人的抗议规模,已创下近年来之最。港口罢工导致的物流停滞,中央车站冲突引发的公共秩序危机,正在实实在在地冲击着社会运转,也考验着梅洛尼政府的执政根基。 如今的意大利就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硬扛国际舆论与国内民意,还是顺应潮流调整立场?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 梅洛尼若仍执迷不悟,等待她的恐怕不只是持续升级的抗议,更是民众信任的彻底崩塌。毕竟,再强硬的政治立场,也抵不过民心向背的重量。
中东彻底变天!以色列最怕的一幕,还是发生了!以色列在加沙的杀戮还在持续!在经过
【18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