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八卦宗师董海川弥留之际,命徒弟拿来腰带,将自己的腰束紧。但无论徒弟怎么用力,就是束不紧。董海川长叹一口气:“吾内功尽矣!” 董海川生在河北文安朱家务,家境普通,祖上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几代务农。他从小个高臂长,力气大得吓人,村里孩子没人打得过他。家里没钱请名师,他就跟着乡里拳师学罗汉拳、二郎拳、弹腿、洪拳这些硬派东西,基本功打得死实。二十来岁在河朔一带已经小有名气,因为爱管闲事,出手重了伤人,只好离家远走,这一走就是十几年。 他走的这条路,其实很多练家子都走过:没钱没势,就得靠自己到处找饭吃、找高手。江南、巴蜀、九华山,这些地方他都留过脚印。九华山那段经历最关键,山里道士的绕圈步法给他打开了新天地。他把年轻时学的硬拳硬马,全融进这个灵巧的走转里,掌随步走,步随身转,出手贴身就狠,慢慢就成了后来这套八卦掌。 八卦掌跟形意、太极不一样,它不靠架子好看,全在走圈里变,实战特别阴损。董海川靠这套东西在江湖上立足,谁也不敢小瞧他。咸丰年间他四十多岁才到北京,先在肃亲王府当差,干最底层的活,没人知道他会武。一次王府宴客,他露了一手,轻轻松松就把杨露禅打成平手,从此留在府里教拳。 后来他又去蒙古收税十年,回来才真正辞差开门收徒。尹福、程廷华、马贵、史计栋这些人,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教法很活,根据每个人的底子给不同东西,先教定式八掌,再教变化,走转是核心。北京城里很快就传开了,天津、河北也有人来学。他选徒很严,不仅看天赋,更看人品,不光教打人,还教做人。 光绪八年冬天,他八十五岁,病重住在尹福家。这时候那个腰带的事发生了。弟子拿来他练了几十年的旧布带,想给他束腰,他年轻时一提气,腰腹如铁,布带拉得死紧,越拉越紧。现在弟子几个大汉一起上手,使出吃奶的劲儿,还是松松垮垮束不住。他看了自己瘪下去的肚子,说出那句“吾内功尽矣”。 这句话在武林传了一百多年。练内家拳的都知道,功夫到家,腰腹这口劲儿提得起来,浑身就跟铁桶一样;这口劲儿没了,人就跟散架一样。董海川这句叹息,其实把内功的真谛说透了:再高的功夫,也敌不过岁月。他一辈子没留文字,全靠弟子口传身教,这件事就成了八卦掌最硬的招牌。 他去世后,弟子把他葬在北京东直门外红桥,墓碑简单,刻的都是实打实的话。八卦掌从此分了几大支:尹福一系进宫廷,最刚猛;程廷华一系在北京卖眼镜,最柔缠;马贵一系守旧,最原汁原味。各支虽有差别,但走转、贴身、随势而变的根儿一点没丢。 一百六十多年过去,八卦掌在北京、天津、河北老家还有上万人练,干净、实战、不花哨。很多年轻人以为功夫都是电影里飞来飞去,其实真功夫到最后,就跟董海川临终那样,一条旧布带都束不住,才知道啥叫“尽矣”。这才是中国武术最真实、最扎心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