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老秀才胡传攒了点钱,他找到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7岁的女儿冯顺弟

山有芷 2025-11-28 17:19:46

1890年,老秀才胡传攒了点钱,他找到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7岁的女儿冯顺弟做填房…”冯金灶老婆听后破口大骂:你都49了也不嫌害臊,我女儿才不会去你家当后妈…...   十七岁的冯顺弟做了一个让全村人都看不懂的决定,当媒婆把这门亲事提上冯家门槛时,她的父母第一反应是拒绝,甚至是惊恐,对方是什么人,三先生胡传,大清朝的贡生,也是做官的人,可他年纪大得足以当冯顺弟的爹,前面已经没了两个老婆。   留下一窝和顺弟岁数差不多的儿女,对于庄稼汉冯金灶来说,这不仅是高攀,更是把闺女往火坑里推,左邻右舍谁不在背后嚼舌根,说他这是“卖女儿”顺弟那个想让女儿嫁给读书人安稳过日子的母亲,更是对着媒人破口大骂。   但在老两口为了名声和女儿的未来犹犹豫豫、几乎要回绝的时候,一直躲在帘子后面的顺弟把母亲拉进屋,低声却笃定地说了一句:“我要嫁”这并非一时冲动,早在三年前的上庄庙会,十四岁的她就见过那位“三先生”。   人群分开一条道,威严的男人走过,她听旁人议论这位青天大老爷如何硬气,所到之处连烟馆赌场都要关门歇业,少女心中种下了英雄的影子,而现实的考量更为赤裸,家里被当年兵祸烧毁的老宅一直是父亲的心病,冯家起早贪黑就想盖个更壮观的新房。   嫁给胡传,不仅圆了父亲的梦,嫁给英雄,她也是甘愿的,一顶花轿把农家女变成了官太太,但这所谓的福气,统共也没享几年,还没等顺弟适应完这个复杂的大家族,还没来得及好好跟那个会教她读书写字、甚至比她大了三十多岁的丈夫相守到白头,命运就急转直下。   胡传病逝那年,顺弟才23岁,怀里抱着的幼子胡适才三岁,留给孤儿寡母的,不是安乐窝,而是真正的修罗场,家道中落,胡传留下的一点家底,很快就被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大儿子败得精光。   面对几个比自己还年长、或者岁数相当的继子继媳,年轻的冯顺弟成了出气筒,嫂子们给她摆脸色,甚至指桑骂槐,换作别人怕是早就闹翻了天,但顺弟选了另一条路,她是一块海绵,沉默地吸纳着所有的恶意。   大嫂二嫂吵架指着她骂,她就躲到隔壁邻居家坐坐,等消停了再装作没事人一样回来,实在心里苦得受不住,她也有绝招,把窗户大开,对着外面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数落那个走得太早的死鬼丈夫:“你怎么丢下我们娘几个就不管了,让人这般欺负”。   这哭声敞亮又凄惨,反倒让对面屋里欺负她的人心软了,那位本来斗得最凶的老嫂子,最后也只能主动端来热茶“休战”她把所有的隐忍和智慧,都变成了孤注一掷的赌注,压在了那个三岁就没了爹的胡适身上。   胡传临终前死死拉着她的手交代:“不管怎样,得让孩子读书。”这句话,成了冯顺弟后半辈子的铁律,家里的首饰当得差不多了,日子过得紧巴,但在读书这事上,她却“阔气”得吓人,村里私塾学费只收两块银元,她非要给先生六块,并且年年还要加码。   钱不白花,她只有一个要求:别人背书背不下来打手心,她的儿子不仅要背下来,还得让先生把每一个字的意思讲得透透彻彻,在这个小脚女人的心里,严慈是一体的,白天人多,儿子要是犯了浑,她从不当众训斥,给足孩子面子。   可到了夜深人静,她会把睡熟的胡适从被窝里揪起来,严厉地摆事实讲道理,让他反省清楚了再去睡,胡适后来性格里的那股子“温润如玉”、那份为人处世的谦和与厚道,大抵都是在这些深夜的教诲里磨出来的。   甚至连胡适的婚姻,也是她早早布局好的防线,她给儿子挑了江冬秀,一个也没啥文化还缠着小脚的江家大小姐,留过洋的胡适心里一万个不乐意,甚至还在美国谈过恋爱,但冯顺弟看人极准。   江冬秀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性格泼辣又顾家,在胡适留学的日子里,是这个未过门的媳妇天天伺候婆婆、打扫庭院,当老家的风言风语传到江冬秀耳朵里,说胡适要在国外娶外国女人时,这个小脚姑娘拿着棍子就要去打造谣的人,打不到就坐地大哭,哭完接着回婆家干活。   冯顺弟看得分明,这个女人能帮儿子守住家。所以在病重不舍得买药的时候,她还是攒钱买了88块书寄给儿子,同时立下规矩:女朋友绝对不能带回来,必须娶江冬秀,1918年,积劳成疾的冯顺弟病逝,年仅45岁,她这一生,看似一直在顺从命运的安排。   顺从父母做农活,顺从媒妁嫁老翁,顺从礼教守活寡,但其实,每一个关键的节点,都是她自己在暗流涌动中把舵,她没有等到儿子归来见最后一面,只留给大文豪胡适无尽的痛悔:“生未能养,病未能侍”。 信息来源:《胡适自述》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山有芷

山有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