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里,想让大伙儿都觉得你“行”,其实没那么玄乎 这三件“小事”做好了,比啥都强。 第一件:别当“闷葫芦”,有头有尾才让人放心。 这事儿我可太有感触了。以前我也觉得,领导交代个事儿,我回个“收到”不就完了嘛,多简单。后来才发现,这“收到”俩字,有时候比没回还让人抓心挠肝。 你想啊,你把事儿交给我了,我只回个“收到”,你心里能踏实吗?你会想:他到底看明白没?他打算咋办?什么时候能弄完?一堆问号在脑子里打转。 后来我就学乖了。现在我收到任务,肯定得把“收到”后面的话补上。比如:“领导,您说的那个报告我收到了,我下午先梳理一下数据,明天上午十点前把初稿给您发过去,您看行不?” 就这么一句话,领导那边立马就踏实了。他知道你听懂了,知道你心里有数,还知道你啥时候能交活儿。这叫啥?这就叫“闭环”。你把这事儿的“头”和“尾”都给他串起来了,他能不觉得你“行”吗? 第二件:别当“伸手党”,问问题得带着“脑子”。 这第二点,是跟人请教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张嘴就问,跟“伸手党”似的。比如:“哎,这个东西咋弄啊?我不会。”或者更直接,“哥,这活儿你帮我弄一下呗?” 说实话,你这么问,人家心里多多少少会有点不乐意。感觉你就是想图省事儿,把麻烦甩给他。 后来我发现一个特别管用的招儿,就是问问题之前,先自己琢磨琢磨,哪怕只琢磨出个一知半解,也得带着你的“半成品”去问。 比如,我以前做PPT,排版老做不好。以前我可能就直接甩给同事:“哎,这页PPT咋排啊?丑死了。”现在我会说:“老哥,你看我这页PPT,我想突出这个数据,我试了A和B两种排版,A看着清爽但重点不突出,B重点突出了但有点乱。你经验丰富,帮我看看哪种更好,或者有没有第三种更好的办法?” 你这么一说,效果完全不一样。对方会觉得,你不是来“要答案”的,你是来“讨论方案”的。你已经动过脑子了,只是需要一个更有经验的人帮你把把关。这不仅显得你上心,还显得你有潜力,人家也更愿意指点你。这好感度,不就蹭蹭上去了吗? 第三件:别玻璃心,挨批了先别急着委屈。 这第三点,也是最难的。谁还没挨过两句批?被领导说了,心里肯定不舒服,委屈、不服气,各种情绪都来了。我以前就是,领导一批评我,我第一反应就是想辩解:“但是……”“可是……”总觉得不是我的错。 后来我才想明白,这“但是”俩字一出口,基本就废了。你等于是在跟领导说:“你说的不对,我有理。”这谁受得了? 现在我学聪明了。领导批评我,哪怕我心里再委屈,我也先忍着,让他把话说完。然后,我深吸一口气,把注意力从“他骂我”转移到“他到底在气啥”上。他批评的点,到底是什么?是方向错了,还是细节没做好? 想明白了,我就会说:“领导,谢谢您点醒我,确实是我想得简单了/没注意到这个细节。您放心,我马上按您说的改,今天下班前给您看修改后的版本。” 你看,你没辩解,反而先认了错,还立马拿出了解决方案和时间表。领导一看,这人行啊,能听得进话,还能马上行动。这不比你委屈巴巴地解释“但是……”强一万倍? 说到底,在单位里想让别人觉得你“行”,真不是要你有多天才,干出多大的业绩。很多时候,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体现了你的责任心、你的态度和你的格局。把事儿办得让人放心,跟人相处让人省心,挨了批评能长记性。做到了这些,你就是大家眼里那个“很靠谱”的人。 这路,自然就走得顺了。 领导暗示你的话 老板要懂的事 职场小成就 领导相处小妙招 职场最好礼品 职场异议 职场好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