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朝鲜战争中唯一被俘的志愿军女兵,她的名字叫杨玉华,曾是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护士

趣史小研究 2025-11-28 15:19:38

她是朝鲜战争中唯一被俘的志愿军女兵,她的名字叫杨玉华,曾是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护士,被俘后由于剪着短发,蓬头垢面,美军没有分辨出她是女性,还曾把她关到了男兵牢房,后来因为生理期才发现,并把她转移了牢房,和朝鲜女兵关押在一起。 咱们先把时间拨回到1951年。那时候的杨玉华,还是个一脸稚气的四川妹子。 新中国刚成立,部队招女兵,这姑娘一腔热血,瞒着奶奶就报了名,成了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卫生处的一名护士。 1951年5月,那场著名的第五次战役打响了。因为种种原因,180师在朝鲜的明月里陷入了美军和韩军的重重包围。那是真正的绝境,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联络断了,粮食没了。 杨玉华当时是跟着卫生队突围的。按理说,医护人员会被优先保护撤离,但杨玉华这姑娘心眼太实诚,也太善良。在被包围前,她看伤员饿得受不了,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袋炒面,全喂给了伤员。 没有吃的,她就去挖野菜。 结果那野菜有毒,杨玉华吃完就昏迷不醒,直接失去了行动能力。 战友们没放弃她,抬着担架在炮火里穿梭。但美国人的火力太猛了,抬担架的战士一个个倒下,最后实在没办法,幸存的战友把她和另外几个伤员藏进了一个废弃的铁路隧道,转身去引开敌人,最后全部牺牲。 当杨玉华再次醒来时,听到的是叽里咕噜的英语。她躺在美军的野战医院里,成了俘虏。 阴差阳错的给她关在了男兵的牢房,但杨玉华硬是没吭声,她知道暴露性别可能意味着更危险的境地。 直到后来,生理期来了。美国军医在一次例行检查或者治疗中发现了端倪,这才吓了一跳:怎么抓了个女的? 美军这才把她转移走。因为志愿军没有其他女战俘,杨玉华被送到了釜山收容所,那是专门关押朝鲜人民军女战俘的地方。 在那里,她虽然语言不通,但朝鲜的女战友们知道她是中国志愿军,都把她当亲妹妹一样护着。也就是在那里,她遇到了后来对她影响极大的一个人——张泽石。 张泽石也是战俘,因为懂英语,被美军抓去当翻译。有一次,美军军官泰勒让他拿罐头去哄一个“特殊的战俘”。 张泽石进去一看,是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假小子”。一问才知道,这是咱们自己的女兵啊!那一刻,张泽石的心都碎了。他给杨玉华冲了杯炼乳。杨玉华一边吃一边哭,问的第一句话是:“和我一起突围的还有三个女护士,她们在哪?” 张泽石只能忍着泪告诉她:这里只有你一个。 知道了真相的杨玉华,虽然只有16岁,但骨子里的那种“辣妹子”性格爆发了。在战俘营里,她从来没给中国人丢过脸。 有这么个事儿,特别提气。美军为了折磨战俘,经常搞各种花样。有一次,为了报复女战俘们唱《金日成将军之歌》,美国人罚所有人站在大太阳底下暴晒,还不许动。 饭菜端上来了,香喷喷的,但那是“嗟来之食”。朝鲜女战俘们集体绝食抗议,没人动筷子。 美国人一看僵住了,想找个台阶下,就瞄准了杨玉华。特意盛了一碗饭端到她面前,寻思只要她吃了,这抗议也就瓦解了,还能羞辱一下中国人。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杨玉华,可她二话没说,一巴掌就把美国人手里的饭碗给打翻了! 她用四川话吼了一嗓子:“你们凭啥子让我们晒太阳!” 美国女兵气急败坏,抬手就给了杨玉华一巴掌,脸都打肿了。但杨玉华死死瞪着对方,眼神比刀子还利。那个美国女兵最后竟然心虚了,灰溜溜地走了。 从那以后,不管是朝鲜战友还是男牢房那边的志愿军,都知道了这个“有骨气的中国女娃娃”。 1953年,停战协定终于签了。在这个漫长的谈判过程中,美国人各种耍赖,但最终还是被志愿军打服了。 回国的路,并不平坦。美国人和当时控制台湾的国民党特务,在战俘营里搞“甄别”,用尽手段威逼利诱,想把战俘弄到台湾去。甚至在回国的火车上,美军都还要最后恶心人一把。 杨玉华她们坐的火车开往板门店时,美军竟然往车厢里扔催泪弹! 杨玉华想都没想,直接扑过去,为了保护身边的战友和孩子,她的背部被催泪弹严重烫伤,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疤。 1953年8月9日,板门店。 当杨玉华走出列车的那一刻,现场沸腾了。 她做了一件让所有在场首长和记者都泪目的事,她从怀里掏出了一面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 那是在战俘营阴暗的角落里,她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这面旗帜,是她的信仰,也是她活下去的动力。 她高高举起那面旗帜,举了很久很久。然后,这个坚强了两年、在敌人面前没掉过一滴泪的姑娘,扑进前来迎接的文工团同志怀里,嚎啕大哭。 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紧紧握着她的手说:“杨玉华同志,你受苦了,流血不流泪,你是好样的!” 回国后,杨玉华的生活并没有像小说里那样波澜壮阔,她先是回了老家,给奶奶养老送终。后来,她当了一名人民教师。 晚年的杨玉华,又遇到了一位知冷知热的老伴,过上了那种逛逛菜市场、给孙子做做饭的平静生活。 2013年有记者去采访她,老人家满头白发,笑得很慈祥。她说她不后悔当兵,也不后悔去朝鲜。

0 阅读:91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