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8月,朱高炽在北京为父亲朱棣开棺,只见装在锡棺里的朱棣遗体如同睡着了一

老阿七说史 2025-11-28 12:19:59

1424年8月,朱高炽在北京为父亲朱棣开棺,只见装在锡棺里的朱棣遗体如同睡着了一样,且脚后还有一盆没有燃尽的木炭。不久朱棣被沐浴更衣,重新装入梓宫,下葬十三陵长陵地宫,去陪伴他的发妻徐皇后,至此长达二十二年的永乐盛世落下帷幕。 朱棣死在了路上,确切地说,是倒在了榆木川。他这一倒,倒是让整条朝堂的神经被扯断,天下的局势,也跟着开始发烫。 朱棣是个不安生的皇帝,从他发动靖难之役击败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夺得皇位开始,就注定了这辈子要马不停蹄。 他靠着这场靖难之役,坐上皇位,接着迁都、修书、下西洋,几乎是把明朝的门脸全换了个遍。 太子朱高炽性子温吞、身体肥胖,不讨他喜欢。反倒是另一个儿子朱高煦,性格强硬、爱打仗,处处表现得像个 “接班人”。 所以,当朱棣在榆木川突然去世时,谁能接班、谁会争权、天下会不会乱,这些问题一下子摆到了明面上。 而当时的北京,太子朱高炽正在等他父亲回京,一边是父亲生死未卜,一边是弟弟朱高煦在外虎视眈眈。 更要命的是,天气热,尸体一旦运不回来,消息一旦泄露,整个国家都可能陷入混乱。 朱棣死了,第一时间知道的人,除了几个贴身官员,就是随军的大臣杨荣、金幼孜及御马监太监马云等人。他们当时的共同决定,可以说是把明朝的命脉给一点点保住了。 他们做了两件事,简单粗暴但极其关键。 一是封锁消息,谁敢乱说,立刻处理。包括随行的工匠、太监、医官,全都被严密控制,有的甚至直接 “消失”,为了保密,不惜人命。 二是收集军中锡器熔铸为椭圆形锡桶,将朱棣遗体放入后以蜡封口防腐。锡是一种密封性极强的材料,能把尸体和空气完全隔开,以此延缓腐坏。就这样,朱棣的遗体被藏了起来,从外面看还像是个活着的皇帝在巡边。杨荣随后还与御马监少监海寿一同驰赴京师报讣。 而这口锡桶,成了大明朝过渡政权的 “临时保险箱”。 一路从榆木川往北京赶,谁也不敢大声说话,谁也不敢透露半点风声。表面上军中秩序如常,朱棣的名义仍在维持调度,实际上,帝王早已魂归草原。 这就是杨荣等人的狠,也是真正的冷静。他们知道,只要一日没到北京,太子一日未稳固地位,一点风吹草动,整个局面就可能翻车。 朱高炽 8 月初二接到朱棣死讯的那一刻,“哭恸几绝”,悲痛到几乎昏厥。但他很快清醒过来,知道这不是沉溺悲伤的时候,而是生死攸关的关口。 第一,他让儿子朱瞻基前往迎丧,既为护送朱棣灵柩安全回京,也为稳固沿途局势,呼应杨荣等人的部署。 第二,他开始悄悄调动北京的兵力,加强京城防务。这些动作非常隐蔽,表面上一切如常,但实际上,城门、城墙、皇宫各处都多了不动声色的守军。 第三,面对汉王朱高煦的觊觎,朱高炽采取安抚策略,加封其俸禄、封赏其儿子,暂稳其心。朱高煦虽派心腹潜入京城伺机作乱,但并未敢贸然带人马入城,其夺位图谋始终未能得逞。 朱高炽用一步步的布局,化解了潜在的兵戈,这场看不见的战斗,最后赢的是那个一直被人看轻的 “胖太子”。 8 月下旬,朱棣的灵柩终于抵达北京。此时朱高炽已完成登基筹备,随后按礼制为朱棣举行丧仪。灵柩抵达后,按规制进行入殓、换棺流程,众人得以确认朱棣遗体保存完好。 经锡桶密封防腐,朱棣的遗体未发生明显腐坏,面容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这不是奇迹,是技术。当年杨荣等人下的狠功夫,现在终于有了回报。 朱棣的遗体被重新净身、更衣,换上龙袍,装入梓宫,准备安葬长陵。 朱棣的死,终于不再是秘密,而是公开的国丧。已登基的朱高炽,以帝王之礼主持治丧,正式开启新朝。 而朱高炽,完全相反。他不喜欢征战,更偏向温和治理。登基后,他没有再去打草原,也没有继续大修土木,而是调整税赋、安抚百姓、稳定朝局。 有人说他是个 “守成之主”,但恰恰是这种 “守”,才让明朝在朱棣去世后没有断崖式下跌,反而稳稳过渡到了 “仁宣之治”。 而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继承了这份稳重,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宽政,维持了明朝难得的安定局面。 朱棣死后,和徐皇后合葬于长陵。朱棣在徐皇后去世后未再立后,算是给了她一个名义上的独宠。

0 阅读: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