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向老君台狂轰13发炮弹,竟无一爆炸!满心疑惑的日军上前查看,看清

靖江的过去 2025-11-28 09:21:48

1938年,日军向老君台狂轰13发炮弹,竟无一爆炸!满心疑惑的日军上前查看,看清建筑真面目后,瞬间吓得脸色惨白,当场跪地求饶! 1938年6月1日上午,侵华日军第四骑兵旅团藤田所部,从安徽亳州进犯河南鹿邑县。 这支日军一路谨慎,生怕遭遇中国军队埋伏,每到一处都要用望远镜反复探查。 行至鹿邑县城外二华里处,望远镜里出现一座高大建筑。古柏环绕,外形酷似军事碉堡,周围却毫无动静。 日军指挥官立刻警惕,叫来王牌炮手梅川太郎,命令他炮击试探。 梅川太郎炮击技术精准,素有 “指哪打哪” 的名声。他没太在意,只当是常规任务。 迅速架好迫击炮后,梅川太郎瞄准目标,接连打出两发炮弹。 炮弹呼啸着命中,却没传来预期的爆炸声。他愣在原地,满脸疑惑。 梅川太郎推测炮弹受潮,换了两枚新弹,集中精神再次射击。 两发炮弹落地,依旧悄无声息,四发炮弹接连哑火。 他不敢大意,立刻向指挥官报告。指挥官不以为然,认定是炮弹质量问题,命令继续发射。 梅川太郎索性搬出八发炮弹,深吸一口气连续击发。 八发炮弹依次命中,现场依旧一片安静,没有一声爆炸。 加上之前的四发,十二发炮弹全部成为哑弹。 指挥官终于坐不住了,亲自挑选一枚炮弹,走到炮位前瞄准射击。 第十三发炮弹精准命中,结果还是没有爆炸。 连续十三发炮弹无一引爆,远超常理。指挥官派人抓来几名当地百姓,逼问建筑来历。 百姓们惊恐回答,这不是军事据点,是老君台,相传是太上老君得道升仙的地方。 日军半信半疑,派人前往查看。走近后才发现,这里确实没有任何军事设施。 大殿内供奉着老子的紫铜坐像,日军大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对老子十分敬重。 想到自己刚才的冒犯,日军顿时吓得直冒冷汗,认定是太上老君显灵,才让炮弹全部失效。 士兵们纷纷跪在老子像前,磕头求饶,恳求宽恕。 祭拜过后,日军在老君台周围搜寻炮弹,最终只找到十二发。 这些炮弹有的卡在东山墙里,有的嵌在梁檩上,有的落在神龛旁,还有一发卡在古柏树杈上,全都完好无损。 第十三发炮弹不知所踪,成为悬案。有人怀疑日军只发射了十二发,但炮手梅川太郎始终坚持,当时确实打了十三发。 老君台始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原名升仙台。 北宋时宋真宗追封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遂更名为老君台。 这座高 8.84 米的圆柱形建筑,台底面积 765 平方米,台上有大殿三间,历代都是百姓朝拜的圣地。 抗战胜利后,逃难的百姓和道士回到老君台。看到残留的炮弹,慈善会会长赵万成派人将十二发炮弹卸下,挖坑就地掩埋。 尽管历经多次修缮,老君台墙上和柏树上的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 此后六十多年,人们始终没放弃寻找第十三发炮弹。这枚未爆炮弹如同定时炸弹,是周边安全的隐患。 2003 年秋,鹿邑县连日阴雨。9 月 5 日,老君台西南角因雨水浸泡突然坍塌。 雨停后,文物部门组织修缮时,在坍塌的泥土中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炮弹。 经鉴定,这正是当年日军发射的第十三发炮弹。它直径约 7.5 公分,长半市尺,重约 30 斤。 专家检查后发现,炮弹虽锈蚀严重,但引爆后仍有不小威力。 为何十三发炮弹全部未爆?多年来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同一批次炮弹有质量缺陷,纯属巧合;也有人觉得是射击距离过远,炮弹动能不足无法引爆。 还有人结合老子 “反对侵略、天道不争” 的思想,认为这是无道战争遭到的报应;更多百姓则坚信,是老君显灵护佑了这片土地。 1983 年,已是老人的梅川太郎随日本观光团来到鹿邑。 他登上老君台,看到墙上依旧清晰的弹痕,愧疚不已,向围观群众鞠躬道歉。 梅川太郎坦言,日军侵华是荒唐的侵略行为,炮弹未爆无论是否为老君显灵,都印证了战争的非正义性。 1997 年,梅川太郎再次专程来到老君台,带来一根刻有 “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 的方柱形石碑,恭恭敬敬立在台旁。 这尊原本的 “谢罪碑”,后来被鹿邑人民改为 “和平碑”,寄托着对和平的珍视。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文与武ing

文与武ing

1
2025-11-28 11:46

梅川太郎犯下反人类罪行,必须受到惩罚。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