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他就此成为牺牲在白刃战中最

周律鸣法 2025-11-27 19:47:09

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他就此成为牺牲在白刃战中最高级别的将领。   王甲本字立基,1901年生于云南富源一个军人世家,父亲王怀玉是滇军赫赫有名的将领,受家庭熏陶,他自幼便将“以身许国”四个字刻在心头。   18岁时,他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四期,在讲武堂,他不仅苦练枪法与刀法,还通读中外军事典籍,毕业时以全校前三的成绩获赠佩剑,从此开启了军旅生涯。   从滇军基层排长做起,王甲本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步步晋升,1935年,他又考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深造,后进入陆军大学第十四期学习,系统的军事理论让他的指挥能力愈发精湛。   北伐战争中,他随范石生将军转战多地,因战功升任第五十八师团长,成为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抗战爆发的号角吹响时,王甲本主动放弃“调往后方整训”的机会,带着亲笔写下的请战书奔赴前线。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时任第18军98师副师长的他,率部直奔最惨烈的宝山、罗店一线。   这里被称为“血肉磨坊”,日军凭借舰炮与飞机的火力优势,每天向阵地倾泻数千发炮弹,中国军队每小时就有上百人伤亡。   王甲本把指挥部设在前沿战壕,白天指挥部队收复月浦、亘新镇,夜晚带着警卫员查岗查哨。   在蕴藻浜阵地的21昼夜坚守中,他与士兵同吃压缩饼干,共卧泥泞工事,甚至亲手为伤员包扎伤口。   战役最关键的四天四夜里,他始终守在阵地最前沿,直到被弹片击中昏迷才被抬下战场。手术台上,医生从他体内取出31块弹片,醒来后他第一句话却是:“阵地还在吗?”   激战三昼夜后,不仅歼灭日军千余人,还缴获了20余门迫击炮和300多支步枪。因战功卓著,国民政府为他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这是当时军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1941年升任79军军长后,他更是废除了军官特殊伙食,规定“营长以下与士兵同食,团长以上每日一餐粗粮”,全军士气因此空前高涨。   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妄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豫湘桂战场形势急转直下。8月,衡阳失守后,王甲本率79军奉命在湖南冷水滩布防,掩护友军和数万难民转移。   9月6日,部队行至东安山口铺时,接到情报称附近仅有小股日军,没想到这是日军第116师团设下的陷阱。   7日拂晓,日军利用晨雾掩护,以三倍兵力穿插到79军指挥部附近,当时王甲本身边仅有参谋人员、警卫排和少数工兵,总计不足200人,且大多配备手枪等短程武器。   战斗打响后,警卫排士兵拼死抵抗,不到半小时就伤亡过半,电台操作员在销毁密码本后壮烈牺牲。   眼看日军逼近,王甲本拔出佩刀,对着仅剩的几十名士兵大吼:“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跟我上!”   他率先冲入敌阵,自幼练就的刀法在此时发挥到极致,寒光闪过之处,三名日军接连倒地。士兵们见状士气大振,纷纷举着刺刀跟上,山道上瞬间响起刀剑碰撞的铿锵声与呐喊声。   激战中,王甲本的左臂被日军刺刀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鲜血顺着手臂流到刀柄上,握刀的手却愈发有力。   他又斩杀两名日军后,肩部再中一枪,身体一个踉跄险些摔倒。但他咬牙站直,转身又刺倒一名扑上来的日军。   最终,数柄刺刀从不同方向刺入他的腹部,他试图举起佩刀做最后一击,却终究无力垂下,轰然倒在血泊中。   副官吴振科见军长牺牲,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与多名日军同归于尽。战后百姓在附近的玉霁亭发现他的遗体时,他仍保持着倚柱而立的姿势,手中还紧握着残缺的军旗。   警卫员拼死夺回王甲本的遗体,清点发现将军身上共有7处刀伤、3处枪伤,佩刀的刀刃已崩出多个缺口。   日军打扫战场时,从王甲本的口袋里搜出军长身份证明和青天白日勋章,带队军官见状沉默良久,最终下令:“厚敛此人,不得惊扰。”   王甲本牺牲的消息传开后,举国震动,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并在东安修建烈士陵园。   在武冈县召开的全军追悼会上,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特意派人送来亲撰挽联:“东安县里悲霞日;玉霁亭边混共天。”横批是“抗日民族英雄王甲本”,跨越阵营的悼念,彰显了将军人格的感召力。   79军官兵化悲痛为力量,在后续的湘桂反击战中多次主动向日军发起猛攻,喊出“为军长报仇”的口号,先后收复三座县城。   当地百姓自发组成护灵队,为将军守灵七日,许多青年在灵前报名参军,其中有17人后来成为79军的战斗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王甲本的抗日功绩从未被遗忘。1985年,民政部正式追认他为革命烈士;2014年,他入选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这位“硬仗将军”用生命证明,中华民族的脊梁从不会被侵略者压弯,正如玉霁亭前的碑文所刻:“其身虽陨,其神不朽;其名虽寂,其功永存。”   参考信源: 王甲本:白刃殉国铸忠魂 中国青年报2025-08-25

0 阅读:43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