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平俄乌后,就要对付中国?美财长话音刚落,普京送中国一份大礼 俄乌冲突的火药味还没彻底散去,美国就迫不及待地把目光转向了太平洋另一端。 最近一份缩水版的和平协议由原本28条的协议,现在只剩下19条,乌克兰方面也放风说愿意和特朗普聊聊,只要俄方点头,这场打了三年的战争或许就快收场。 但就在外界猜测美欧是不是终于要“放下屠刀”的时候,华盛顿那边的态度却开始变味了。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把中国称作“长期竞争对手”,还强调竞争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美国这波操作显然不是即兴发挥。从过去几个月的军力部署来看,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存在感明显上升。 不过,美方想在印太展开“新战线”,也是麻烦一箩筐。先是国内的政治分裂让对华政策摇摆不定,共和党和民主党谁也说服不了谁;再看盟友阵营,印度一边倒是指望不上,莫迪嘴上说要和平,脚下却踏着“印度优先”的节奏,对选边站始终含糊其辞。 就在美方筹划下一盘棋的时候,俄罗斯却来了招出人意料的“反将一军”。 11月25日,第七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在北京举行,普京虽然没亲临现场,却通过代表高调送上一份“特殊大礼”——能源深度合作计划。 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在会上表态,愿意让俄罗斯成为中国的“资源保障基地”。 这句话不光是客气话,更像是一种战略承诺。他还引用中国古籍《易经》,说中俄关系“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听起来古风十足,实际是宣示两国合作的大势所趋。 俄罗斯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占比近五分之一。天然气方面,“西伯利亚力量”输气管道年输量达到310亿立方米,而且40%以上的交易都开始用本币结算。 这种去美元化的趋势,让美国的金融制约手段在中俄之间显得越来越无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油气贸易,两国还在北极天然气项目上展开合作。这个项目不只是卖气那么简单,而是涵盖了从勘探到运输再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整合。 美国本来指望通过经济压制孤立俄罗斯,结果反倒让莫斯科在东方找到了更稳的靠山。 对中国来说,这种合作也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能源渠道越多元,越能在关键时刻避免被掐脖子。 美国想靠“明牌”施压中国的计划,眼下看起来并不顺利。美国商界对“全面对抗中国”这件事其实兴趣寥寥。 不少企业高管担心,过度施压反而伤到自己。一些国会议员也开始质疑,这种“你死我活”的博弈模式是否真能带来好处。 就连美国的盟友也越来越“阳奉阴违”。德国在中欧班列和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表达出明显的合作意愿。看起来,美国的“朋友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铁。 印度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虽然和美国在印太战略上有合作,但莫迪始终坚持“不选边、不站队”。 经济上要和中国做生意,军事上又拿美国的钱买武器,外交上则尽量模糊处理。对美国来说,这种盟友更像“临时工”,关键时刻很难指望。 中俄之间的合作,也不仅限于能源和贸易。在金融领域,两国越来越多地采用本币结算,绕开美元体系;在多边机制方面,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的框架正在为中俄提供更多协调空间。 在如今的国际格局里,美国的“讹诈”策略越来越力不从心。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链和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不再是靠外贸吃饭的小角色。 再加上稀土等关键资源的供给优势,一旦中美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美国的代价不会比中国小。 而俄罗斯则把自己从西方经济圈中剥离出来,彻底投向东方。 从普京的角度看,与其在西方门前徘徊,不如在东方找到合作共赢的伙伴。这份“能源大礼”不仅是对中国的信任,也是对西方的一种回应。 美国原本设想的是,一边稳住欧洲,一边集中力量围堵中国。但现实告诉它,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不是临时抱团,而是有计划、有深度、有后路的布局。 一旦形成合力,美国这边的“单边施压”就等于拳头打到了棉花上。 局势还在变动中,但趋势已经显现。美国想靠一己之力围堵中国,难度只会越来越大。中俄的合作正在为整个亚洲提供一个“稳定锚点”,而不是美国口中的“安全威胁”。 从眼下看,美中之间可能会进入一种“竞争共存”的新阶段。 中国的态度也一向明朗:只要对话有诚意,谈判的大门永远敞开;但要是找茬挑事,也有足够的底气应对。 美国的算盘打得再精,也得看世界其他国家愿不愿意陪它走到底。中俄的这次联动,或许正是最巧妙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