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颗卫星即将“出征”太空 用硬核科技书写宇宙探源“中国坐标”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表示,在“十五五”期间,中国将发射四颗科学卫星,专注于宇宙起源、空间天气和生命起源等重要问题,实施“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 这四颗卫星不是随便凑的“天团”,每颗都盯着国际探源的“卡脖子”处。 有颗专门追宇宙起源的卫星,以前国际上的卫星测宇宙射线能量变化,总在关键数据上卡壳,咱们2015年发射的“悟空”号已经打破过一次纪录,这次新卫星直接把测量精度再提一倍,连宇宙刚形成时的“能量指纹”都能抓着。 找“另一个地球”的卫星更有意思,以前国际卫星找系外行星,得一颗恒星一颗恒星地盯,效率低得很。咱们这颗带了全新的“广域成像仪”,能同时盯着上千颗恒星,只要行星从恒星前经过,它就能立刻捕捉到光影变化,找“宜居行星”的速度比国际同类卫星快了三倍。 你小时候是不是也仰着天想,天上有没有外星人?我敢说,咱们这代人大概率能看到“地球二号”的清晰数据。中科院的科学家说,这颗卫星连行星大气层里的氧气、甲烷信号都能探测到,要是发现这些信号,就说明那颗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基础。 还有颗管“太空天气”的卫星,别看它不起眼,跟咱们的生活关系大着呢。2024年有次太阳风暴,差点干扰了咱们的手机信号和电网,要是早几天预警就能提前防范。这颗新卫星能把太阳风暴的预警时间从现在的30分钟,拉长到48小时,以后再也不怕太空天气突然“发脾气”了。 第四颗卫星更厉害,专探生命起源,它会去捕捉太空中的有机分子信号。科学家推测,地球生命的“种子”可能是陨石带来的有机分子,这颗卫星就是去追根溯源,看看这些分子在宇宙中是怎么形成和传播的,说不定能解开“我们从哪来”的终极密码。 这四颗卫星能有这么硬的实力,不是突然冒出来的。2011年中科院就启动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到现在已经发射了8颗科学卫星,“悟空”“慧眼”“夸父一号”这些前辈早就立下了汗马功劳。2025年11月25日中科院发布的成果里就说,“悟空”号测到了以前没人测准过的宇宙射线能量变化,“慧眼”号还拍到了黑洞附近的高速喷流,这些都给新卫星打下了基础。 更值得说的是咱们的研发机制,以前搞航天总觉得是“老专家坐镇”,现在不一样了。中科院搞了“首席科学家+工程两总”的模式,好多30多岁的青年骨干都挑了大梁,2023年发射的“怀柔一号”卫星团队,平均年龄才35岁,正是这种机制让新鲜血液敢闯敢试,才有了这么多突破。 咱们搞探源不是闭门造车,还带着国际伙伴一起玩。之前发射的“天关”卫星,就是咱们主导,欧空局、德国、法国一起参与的,这也是欧空局第一次以“机遇任务”的方式跟着咱们干。新卫星计划里,还会跟更多国家共享数据,毕竟探索宇宙是全人类的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有人可能会问,花这么多钱搞太空探索,对咱们普通人有啥用?你可别小看这些技术,“悟空”号的探测技术,现在已经用到了医疗影像设备上,让癌症筛查更精准;“夸父一号”的太阳观测技术,帮农业部门更准确地预测气候,这些都是航天技术反哺民生的例子。 以前国际上聊宇宙探源,总说欧美是“主角”,咱们是“观众”。现在不一样了,从“悟空”号到即将发射的四颗卫星,咱们一步步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在有些领域开始领跑。2025年11月的发布会后,好多国际科学家都来打听合作,说想跟中国一起解开宇宙的秘密。 咱们追着星星跑,不只是为了争口气,更是为了给人类找答案。宇宙那么大,人类就像海边捡贝壳的孩子,以前只能捡到岸边的小贝壳,现在有了这些卫星,就能潜到更深的海里,捡到大大小小的“宝贝”。这些“宝贝”里,藏着人类未来的希望。 航天探索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2011年到2025年,14年时间咱们发射了8颗卫星,再到“十五五”的四颗新卫星,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这种稳,来自于咱们的技术积累,来自于年轻一代的担当,更来自于对未知的敬畏和好奇。 未来当这四颗卫星在太空运行时,它们会把宇宙的秘密源源不断地传回来。到那时候,咱们再跟孩子讲宇宙的故事,就不用只说“天上有星星”,而是能指着数据说“那颗星旁边,可能有跟咱们一样的生命”。这种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力量,就是咱们最硬核的底气。 信息来源: 北京青年报官网——2025-11-26 我国四颗卫星“出征”在即 用硬核科技书写太空探源“中国坐标”



